说剑》以义命篇名,内容就是写庄子说剑。赵文王痴迷剑术,整天与剑士为伍而不料理朝政,庄子前往游说。庄子通过述说剑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庶民之剑,委婉地成功劝说赵文王放弃了对剑术的嗜好。

本篇历来多数认为是一伪作,也不是庄子的弟子们的作品。

因为《说剑》里的庄子已不是倡导无为无已、逍遥顺应、齐物论中的庄子,完全是一个说客,即战国时代的策士形象,而内容也完全离开了《庄子》的主旨。

这里对此不做考究。

【原文1】

昔赵文王喜剑(1),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下(2),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3),募左右曰(4):“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注释】

(1)赵文王:即赵惠文王,名何,战国后期赵国第七代君主。

(2)夹门:指聚于门下。

(3)太子悝(kuī):赵惠文王二十二年,立公子丹为太子,并无太子悝之事。因文章体裁是寓言,本身就是虚构的。

(4)募:广泛征求。招集。

【译文】

当年赵文王喜好剑术,聚于门下击剑的食客三千余人,在赵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试剑术,死伤的剑客每年都有百余人,因赵文王喜好击剑从来不感到厌倦。就这样过了三年,国力日渐衰落,各国诸侯都图谋攻占赵国。太子悝十分担忧,招集左右近侍说:“谁能够说服父王放弃比剑之嗜好,尝给他千金。”左右近侍说:“庄子能够担当此任。”

【原文2】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5)。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6),赐周千金?”太子曰:“闻夫子明圣,谨奉千金以币从者(7)。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

庄子曰:“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8),下不当太子(9),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10)?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剑士,皆蓬头突髻垂冠(11),曼胡之缨(12),短后之衣(13),瞋目而语难(14),王乃说之(15)。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16)。”庄子曰:“请治剑服(17)。”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

【注释】

(5)奉:多含恭敬意味,多指下级或晚辈对上级或长辈,故引申为进献、献上。(6)周:庄子的名。

(7)币从者:犒劳随从。

(8)逆:背叛。

(9)当:合。

(10)尚:还。安:何。事:用。

(11)蓬头:头发蓬乱。 突鬓:鬓毛从两旁突起。垂冠:帽子下垂。

(12)曼胡之缨:结冠的带子粗实。曼胡缨,结冠的粗带子。

(13)短后之衣:前襟长后襟短的上衣。

(14)语难:因愤激而出语艰涩、说话不流利。

(15)说:通“悦”。

(16)大逆:违背,不合。

(17)治:治办。 剑服:剑士的服装。

【译文】

太子于是派人携带千金进献给庄子。庄子不接受,跟随使者一道,前往会见太子说:“太子有什么见教,赐给我千金?”太子说:“听说先生是位贤明的圣人,谨此献上千金用以犒赏从者。先生不愿接受,我还敢说有什么!”

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想断绝国王对剑术的爱好。假如我对上游说国王却背叛了国王的心意,对下不合太子的意愿,那一定会遭受刑戮而死去,我要千金还有什么用?假如我对上能说服国王,对下也合太子的心愿,在赵国我要求得到什么难道还得不到!”太子说:“是这样。父王的心目中,只有击剑的人。”

庄子说:“好的,我善于用剑。”太子说:“但是父王所接见的剑士,都是头发蓬乱、鬓毛从两旁突起、帽子低垂,结冠的带子粗实,上衣前襟长后襟短,双目圆睁而且说话也不流利,大王竟喜欢这样打扮的人。现在先生要穿儒服去会见国王,这么做事一定不合国王心意。”

庄子说:“请让我治办剑士的服装。”

三天以后剑士的服装裁缝制作完毕,于是面见太子。

【原文3】

太子乃与见王,王脱白刃待之(18)。庄子入殿门不趋(19),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20),使太子先。”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21)?”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

庄子曰:“夫为剑者(22),示之以虚(23),开之以利(24),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25)。”

【注释】

(18)脱白刃:拔出利剑亮出铮亮的剑刃。(19)趋:小步快走。

(20)教:告诉。

(21)禁制:控制;约束。

(22)为:使用。

(23)虚:有薄弱之处。

(24)开:摆开;设立。

(25)令:使;让。设:安排。戏:其本义为古代宫中的残酷娱乐,即让死囚或奴隶手持戈戟,在鼓号声中与虎豹猛兽搏斗,后引申为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

【译文】

太子就跟庄子一起拜见赵王。赵王拔出利剑亮出铮亮的剑刃等待着庄子的到来。

庄子不急不忙地进入殿内,见到赵王也不行跪拜之礼。赵王说:“你有什么事要告诉给我,而且让太子先行引荐。”庄子说:“我听说大王喜好剑术,所以用剑术来拜见大王。”

赵王说:“你的剑术怎样才能控制对方呢?”庄子说:“我的剑术,十步之内可杀一人,行走千里无人能够阻挡。”

赵王听了大喜,说:“天下无敌啊!”

庄子说:“使用剑的人,有意把薄弱之处显露给对方,设下让对方感到有机可乘之处,后发制人,抢先击中对手。我希望有机会能试一试。”

赵王说:“先生先回馆舍休息待命,让我安排好击剑比武的事情后再请先生。”

【原文4】

王乃校剑士七日(26),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27),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28)。”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29),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30)。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31),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32),齐岱为锷(33),晋魏为脊(34),周宋为镡(35),韩魏为夹(36);包以四夷(37),裹以四时(38),绕以渤海,带以常山(39);制以五行,论以刑德(40);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41),举之无上(42),案之无下(43),运之无旁,上决浮云(44),下绝地纪(45)。此剑一用,匡诸侯(46),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注释】

(26)校:考核;校量。

(27)奉:通“捧”,持。

(28)使:让。敦:诚恳。

(29)御:用。 杖:指剑。

(30)奉:通“捧”,用。

(31)唯:希望;表示听任、任随。

(32)燕谿:地名,在燕国。 石城:山名,在塞外。 锋:剑的尖端。

(33)齐岱:齐国泰山。岱:即泰山。锷(è):剑刃。

(34)魏:当为“卫”字。因后面又提到魏。 脊:剑背。

(35)镡(tán):剑柄和剑身连接处两旁突出部分。亦称剑口、剑环、剑鼻。

(36)夹:通“铗”,剑把。

(37)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

(38)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39)常山:即北岳恒山,在今河北曲阳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汉代因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为“常山”。

(40)论:衡量;评定。 刑德:谓刑律、道德。

(41)直之无前:指向前直刺无阻当。

(42)无上:上无止境之义。

(43)案:通“按”。

(44)决:水冲破堤岸;开口子;此有冲破、割裂之义。

(45)绝:斩断。 地纪:地维,即大地的根基。

(46)匡:匡正。

【译文】

赵王于是用七天时间对剑士们进行比武考核,死伤六十多人,从中挑选出五六人,让他们持剑侍立在殿下,才去召见庄子。赵王说:“今天让剑士们跟先生诚恳地比试剑术。”

庄子说:“我盼望很久了。”赵王说:“先生所使用的宝剑,长短怎么样?”庄子说:“我用的剑长短都可以。不过我有三种剑,任随大王选用,请让我先说明一下这三种剑,然后再行比试。”

赵王说:“愿意听你说哪三种剑。”庄子说:“有天子之剑,有诸侯之剑,有百姓之剑。”

赵王说:“天子之剑怎么样?”

庄子说:“天子之剑,用燕谿的石城山做剑的尖锋,用齐国的泰山做剑刃,用晋国和卫国做剑的脊背,用周国和宋国做剑环,用韩国和魏国做剑把;用中原以外的四周做袋子,用四季来包裹,用渤海来缠绕,用恒山来做系带;用五行来制约,按刑律和道德来衡量;遵循五行的规律而扩展,由春夏来维系,秋冬则运行。这种剑,向前直刺无阻挡,举起直冲九霄,按下直达九泉,挥动起来旁若无物,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斩断大地的根基。这种剑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这就是天子之剑。”

【原文5】

文王芒然自失(47),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48),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49)。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50),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51)。此诸侯之剑也。”

【注释】

(47)芒然自失:意思是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

(48)圆天:古代有天圆地方之说。三光:指日、月、星。

(49)四乡:四方。

(50)四封:四境。

(51)宾服:归顺;服从。

【译文】

赵文王听了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样子,说:“诸侯之剑怎么样?”庄子说:“诸侯之剑,拿智勇之士做剑的尖锋,拿清廉之士做剑刃,拿贤良之士做剑的脊背,拿忠诚之士做剑环,拿豪杰之士做剑柄。这种剑,向前直刺也无阻挡,举起也直冲九霄,按下也直达九泉,挥动起来也旁若无物;对上效法于天而顺应日月星辰,对下取法于地而顺应春夏秋冬,居中则和民意而安定四方。这种剑一旦使用,如雷霆一般地动山摇,四境之内,没有不归顺而听从国君号令的。这就是诸侯之剑。”

【原文6】

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52),王三环之(53)。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54)。

【注释】

(52)宰人:周代冢宰的属官。后泛指官员。此文中指掌管膳食之官。 上食:送上饭菜。

(53)环:环绕。

(54)服毙:自杀。服,通“伏”。

【译文】

赵王说:“百姓之剑又怎么样呢?”庄子说:“百姓之剑,头发蓬乱、鬓毛从两旁突起、帽子低垂,结冠的带子粗实,上衣前襟长后襟短,双目圆睁而且说话也不流利。相互在人前争斗刺杀,上能斩断脖颈,下能割裂肝肺,这就是百姓之剑,跟斗鸡没有什么不同,一旦命尽气绝,对于国事没有任何用处。如今大王拥有天子的地位却喜好百姓之剑,我私下替大王鄙薄这种做法。”

赵文王于是牵着庄子走上大殿。掌管膳食之官送上饭菜,赵王绕着坐席绕了三圈。

庄子说:“大王安坐下来平定心气,关于剑术之事我已启奏完毕。”

于是赵文王三月不出宫门,剑士们都在自己的住处自刎而死。

【赏析】

第一段为本文的引子。引出下面的庄子说剑

第二段是写庄子为说服赵王,根据太子对赵王痴迷剑术情况的介绍,摸清了赵王的习性,做到了知己知彼,从思想上、装束上等方面作认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做到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第三段是写庄子见到赵王,通过采取用事御人的谋略,抓住赵王痴迷剑术的欲望,只要是对剑术有关的事情则乐此不疲习性,庄子则投其所好为他突出讲述了自己所具有的高超剑术,更加激起了赵王的浓厚兴趣。从而,赵王完全落入庄子的圈套之中。

第四、五、六各段是写庄子分别叙述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百姓之剑。表面上,庄子是在论剑,实质是采用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对赵王进行了点悟。

最后,赵文王听了庄子对天子之剑、诸侯之剑和百姓之剑的叙述之后,幡然醒悟,从而,庄子达到了劝说的目的。

从庄子《说剑》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庄子教育人、说服人、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艺术。

在日常交谈中,直言往往容易伤人颜面或自尊,招人怨恨,甚至惹祸上身。而如果采用迂回的办法,避开正面的语言交锋,从侧面寻找突破口,话不说破,不露声色,道理点明,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众意尽不在言中”的效果,使对方能通过自己的体会和联想,领悟出说话者的用意,从而达到教育、说服、沟通目的。

庄子在这里,把治理国家之术看作为利剑。

作为一个身居天子之位的国王来说,治理国家要象天子剑那样拥有和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视角,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格局来认识、思考和把握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和处理本国同外部各国关系。如果是象诸侯剑那样只是局限在本国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或者是象百姓剑那样只是局限在对手某个人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都是狭隘的思维方法,既不利于摆正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也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给国家的治理和社会带来一系列的弊端甚至深重灾难。

因此,这样的观念更不该也不能听任其成为自己的嗜好。

唯有“坚持胸怀天下”、秉持天子之剑的崇高理念,才能够匡正诸侯,使天下顺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