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究竟是一所怎样的学府呢?为什么其评价不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拥有校本部和红庙校区两大校区,设有20个教学单位和48个本科专业。
学校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相应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此外,学校还设有3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2个学科获批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个学科获评为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个学科被认定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学科被评为北京市二级重点建设学科。
另有5个学科被教育部批准设立为交叉学科。
在国家级特色专业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经济学等。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应用经济学获得B+评级;统计学获得B+评级;工商管理同样获得B+评级;管理科学与工程获评B级;理论经济学获得B-评级;公共管理则获得C+评级。

从评估来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并没有特别出色的专业。
北京的高校林立,竞争自然异常激烈。
然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虽然不是“双一流”高校,但其在北京地区的影响力和实习就业资源不容小觑,因此其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并不逊色,反而在某些方面颇为出色。
当然,从全国范围来看,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在考研、保研、出国及求职等方面,相较于211、985院校可能略显薄弱,且在其他地区的认可度也可能稍逊一筹。
但具体情况还需视目标地域而定。
例如,若你前往北京周边如河北等地,或许还能凭借学校的辐射能力获得一定优势。
然而,若远赴他乡,如深圳等地,情况便有所不同。
在深圳,你可能与深圳大学等当地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双非的身份并不会带来歧视,但若对方有明确的211门槛,那你可能就难以跨越。
同样地,如果你去上海遇到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去天津遇到天津财经大学,去广州遇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去江西遇到江西财经大学,都是一个道理。
但值得注意的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竟是位于北京的高等学府,这一地理优势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加分项。

毕竟,北京这座城市的名字,就足以为你的简历增添不少光彩,不是吗?
从升学角度看,确实存在短板。
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出国或考研,出国的学生通常非常努力且有长远规划,被优秀大学录取者不在少数,而考研方面则相对平淡,许多人以中央财经大学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为目标,但真正能考上的寥寥无几,这也与当前的考研大环境息息相关。
考本校相对容易些,当然也有考上北大的杰出学长。
考研并不分院校,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没什么好争议的。
谈及保研时,双非院校与211、985院校之间的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保研名额少,而且基本限于本校内保研。
许多院校都推行夏令营制度,想保外校就必须申请参加这些夏令营。
然而,许多211、985院校在筛选夏令营参与者时,会特别关注申请者的本科院校背景,通常会对双非院校的学生设限,除非他们表现得极其出色。
因此,这也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尽可能选择211高校的一个原因所在。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所以财经学科著称的高等学府,尽管在当今时代,计算机专业的热潮已逐渐超越传统财经学科,成为众多学子追捧的焦点,但财经类专业凭借其广泛的就业领域和持续向好的发展前景,依然稳居众多学子心中理想选择的前列。

在众多财经类院校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虽位列第二梯队,紧随“四财一贸”这四大财经211高校之后,但由于财经领域并未设有985高校,因此,其在就业市场上的实际表现完全可媲美更高档次的院校,录取难度同样不容小觑。
具体而言,若以“四财一贸”比作中等水平的985高校,那么第二梯队中的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则可视作中下等211水准。
其中,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虽在历史积淀、全国知名度及专业实力上或许稍逊于前两者,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毗邻北京,赋予了其独特的优势,使得其考取难度并不逊色,甚至在竞争中可能略胜一筹。
若论排名,东北财经大学或可位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之前,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则又略高于江西财经大学。
作为一所非“双一流”财经院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最大亮点在于其靠近北京的地缘优势,这不仅意味着丰富的校友资源,更意味着企业在招聘时的高度认可。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一旦超出京津冀地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就业影响力便可能不及那些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老牌财经学府,如东北财经大学与江西财经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作为一所地方性双非财经院校,其最大优势在于地理位置。
虽然双非的标签在公务员选拔或顶尖企业单位中可能稍显不足,但在特定行业领域内仍具备独特优势。

就业辐射范围主要集中在京津地区,在这些区域,该校的认可度相对较高,可与一些中等211院校媲美。
近年来分数线的逐年提升也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若毕业后考虑前往其他地区发展,可能会面临就业认可度降低的问题,这是其最大的劣势。
作为一所位于首都核心区域的财经类院校,毗邻三环线,校门口即是地铁站,且在当地享有高度的职业认可,这里为每一位志向远大、不甘平庸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无论是进入四大会计事务所、搜狗、京东、网易等互联网巨头,还是投身证券咨询领域,都有前辈们的足迹可循。
北京,这座机遇无限的城市,将无数可能摆在你面前,能否把握,全在于你的努力与追求。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而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这句诗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大学本身也只是一个地点,青春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个地方本身,而在于在那个地方度过的时光。
只要做出的选择是日后不会后悔和遗憾的,那便是正确的选择。
各位对此有何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