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财一贸”中的中央财经大学,为何当年差点进不了211?
“两财一贸”可以说是我国211高校中投档线最高的一批大学,想要捡漏基本不可能,甚至大多需要中等985大学的分数才能够进这3所211。鉴于这3所高校生源质量的优秀,因此很多人认为这3所大学应该进985,其实当年211评选时“重工轻商”,在这种情况下,不要说985大学了,甚至211大学都要极力去争取,中央财经大学甚至差一点进不了211……

1977年全国高考恢复,这个时间点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关键点,此后在1978年公布了88所全国重点大学,1981年公布了首批博士点高校名单,这基本上是211评选之前对于学校实力评估的一个重要参考。但是当年财政部直属7所高校都没有拿到重点大学名单,对外经贸部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算是财经金融方面的唯一的重点大学。

当年经济金融方面的高校确实不受重视,毕竟早些年我国实行计划经济,要那么多金融人才干什么呢?社会上也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而在1978年由于搞改革开放,对外贸易的人才急缺,因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能够进入这个大名单也是沾了这一方面的光。
到1981年公布首批博士点高校名单时,这种情况有所好转,财政部所属的上海财经学院拿到了首批博士点,自然成为财政部直属高校的领头羊。彼时的中央财经大学即使在财政部属院校中也是垫底般的存在,存在感不高,并且数次停办,很长一段时期都是干校合署(即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所以学术研究是其软肋,研究生教育比较薄弱。上海财经学院只是在1972年~1978年停办过6年时间,一直是财政部直属高校中的领头羊。

根据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官方数据显示:1988年上海财经大学的会计学专业成为首批国家级重点学科,这一点是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都无法比拟的。而到了1997年的财政部高校内部的评比中,中南财经大学的部属重点学科数量位列部属高校第1名,总计拿到6个重点学科,而当时的中央财经大学只拿到1个重点学科。综合来看,中南财经大学在当年是稍逊上海财经大学一筹,而中央财经大学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因此在1997年上海财经大学拿到了财政部唯一的部属211名额也是众望所归,西南财经大学拿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唯一的211名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拿的是对外经贸部的唯一的21名额。那么中央财经大学和中南财经大学是如何拿到211名额的呢?这个和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各类产业影响还是相当大的,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金融和贸易,因此从那时起财经金融类的人才再次紧缺。当然这只是外因,而两所学校的努力才是在2005年入围211的内因,毕竟机会只给有准备的头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2000年合并了隶属于司法部的中南政法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由于当年的合并是政策主推的高校改革,因此实力并不差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当年摆脱了下放省属院校的深渊,从此归属教育部,进入211待定席。
1996年才更名大学的中央财经大学,近水楼台先得月,在1998年就合并了中央财政干部金融学院,顺应政策的流向,于是也在2000年划归教育部,避免了下放的厄运。如果当年中央财经大学真的下放北京市属,那么想要拿到211名额简直是难如登天,毕竟北京市唯一的211名额已经交给了北京工业大学。
另外一点,合并的这所成人高校虽然在学术研究上基本没有什么成就,但是很多行长都在这里进修过,这才是中央财经大学能够崛起的关键,毕竟人脉众多。于是在2005年,中央财经大学才能够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一起入围211大学,2006年甚至拿到了985工程优势学科平台,成为小985大学,然后借助首都的优势地理位置开始一飞冲天。
中央财经大学是1994年拿到博士点的,而上海财经大学是1978年拿到博士点的,这个时间差距是得有16年。但是在中央财经大学的奋力追赶下,已经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甩在身后,目前只是稍逊上海财经大学一丝而已。

根据教育部的学科评估数据显示:中央财经大学总计有两个A类学科,并且应用经济学获评A+评级,拿到了一流学科名额;上海财经大学虽然有3个A类学科,但是却缺乏顶端的A+学科,并且同样是应用经济学的一流学科,这个学科本是中央财经大学的优势项目,未来如何结果不言而喻;至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已经逐渐被边缘化,虽有两个A类学科,但评级都是A-,并且一流学科给的是法学,而不是应用经济学,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很难在财经类方面大展宏图,只能将注意力转向法学。

综合来看,中央财经大学未来超越上海财经大学基本上是大概率事件,但是短时间内仍然是双龙争霸,毕竟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上海财经大学的优势也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