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拥有19个硕士点的淮海工学院,终于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率先改名大学。

自此,这所本来是省内公办本科垫底的学校,一跃变成同类型的佼佼者,淮阴工学院、盐城工学院再也相比较的资格。

广东有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有浙江海洋大学,山东有中国海洋大学,江苏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海洋大学——江苏海洋大学。

改名后,不少人将它与南京工程学院进行对比,19个硕士点,完胜南工程的3个,简直是降维打击。

只可惜,南工程不靠学科实力,而是就业质量,背靠省会,且是原电力部直属高校,就业去向不错。

同时,考研氛围很好,同城的兄弟院校众多,不用担心“双非”歧视——今天你敢不收我们的本科生,明天我们就敢不招你们的硕博生当老师。

在同一水平的院校中,看重校名,但南工程在省内,已经妥妥算是一本院校了,而江苏海洋大学,懂行的,依旧会把它当成二本。

所以江苏海洋大学,只能和江苏理工学院、金陵科技学院、常熟理工学院这些二本学校相比。

从录取分数来看,如今它们也基本处于一档。

那么,放弃江苏海洋大学,选择江苏理工学院的那些人,后悔了吗?

一种观点认为“

江苏理工学院本科生,专业化工。

记得第一次专业概论课,副院长问我我们班有多少人是第一志愿报化工的,加我一个,只有三个,绝大多数人是被调剂的。

此为背景,然而在调剂专业时并没有选择调剂,也没听到任何想调剂的风声,说明本班人对本院及本专业还是有一定的认可度的。

当然我并没有鼓吹本专业,毕竟在传统工业衰退的大时代潮流下,这是一件对其他学弟学妹不负责任的事情。

以前宿舍卧谈会,聊过学校的亮点,室友都对学校的图书馆很是满意。

虽然我们平时基本不去那,偶偶去写写作业(期末一直在 )。

自然环境有亮点的就是图书馆周边,反正稍微漂亮的地方都被小情侣给占了,尤其是前面的湖边。

谈完自然环境,必然要谈学校的人文环境。

足球迷一枚,经常与学校里的老师踢球,以前跟熟悉的老师聊到学校的人文建设,他讲自从改过名后,学校也引进了不少青年学者,多了很多有教学实力科研能力的老师。

之前也在校级学生会待过,其他院的学长学姐也曾说过各院的实力,也有些得到学生认可的老师。

我就读的是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大一一年里也碰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有些课虽然被我“水”掉了,有的的确“水”,但有的老师的确值得人尊重。

很多校友评价到制度的问题,但至少目前我没有体验到所谓充满官僚主义的政工,以前也遇到一些问题,学院辅导员用她们合适的解决方案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们的宿舍,四人间,独卫,上床下桌。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

客观的说,江理工绝对不算一所优秀的好学校。

而作为外省学生,因高中预测高考方向失误,导致全校成绩滑坡,而进入这所学校,更多的心情是不甘心,有过考研的想法,但随着大学松散生活开始便转瞬即逝。

属于浑浑噩噩,维持不挂科,偶尔拿个奖学金这种学生。

环境方面,图书馆值得推荐,库存相对丰富,印象中说一人可借三本。

生活方面,个人认为女生宿舍条件明显优于男生宿舍,建安楼附近的男寝简直是灾难。

女寝大多四人间,有独卫,上床下桌或上下桌,空间较大。

我是认为大学的存在,本就是在完成学业的基础上,更多去探索发现和尝试。

这里并不是让大家参加诸如社团学生会的组织和活动,而是说在大一大二阶段,最好的选择是快速调整状态,平衡生活,发展业余爱好以建立个人的未来发展渠道,否则因学校本身条件限制,大三后压力会很大。

毕业后发展,这里大概说一下周边人毕业后的现状。

公考:

本人HR专业学生,公考上岸现浙江省某地公务员。

专业也有其他选择公考并上岸者。

考研:

在读者也有,留学的情况不太清楚。

数量略少于公考上岸者。

工作:

本校HR专业毕业总体现状比较一般,部分毕业的学姐学长仍处于跳槽换工作的状态。

不从事HR专业工作的也有做的不错的,而在一二线城市从事HR工作的朋友,行业发展现状导致他们在企业中必须由一个并不熟知HR实践操作的学生快速成长,所以这个选择非常锻炼能力。

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