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名片 关注我们
点亮星标 防止丢失
许多人都知道,陆军军医大学前身是第三军医大学。那么,我军有几所军医大学?军医大学沿革情况是怎样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大学承担军队、国家医学科研任务,是重要的科学研究基地,在军队、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1949年10月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有七所高等医学院校,即:东北军区中国医科大学(沈阳)、长春医科大学、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西安)、华北军区华北医科大学(天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上海)、华中军区华中医学院(南昌)、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先于南京,后迁重庆)。
西北军区西北人民医学院三部
1950年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医科大学移交地方;华北医科大学、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长春医科大学分别改为隶属于军委的天津军医大学、上海军医大学、长春军医大学,归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领导,执行师级权限。
1951年7月9日中央军委电令:三所军医大学依次改为第一、第二、第三军医大学。其余均称军医学院。
1952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前身为原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划归军队建制,改名为华东军区军医学院。中央军委于1952年6月23日发布《关于调整全国军事学校命令》,于7月25日发布《关于部队医务学校整编决定》,确定军队保留七所军医大学。同年按序号统一了学校名称,即:
第一军医大学(天津)
第二军医大学(上海)
第三军医大学(长春)
第四军医大学(西安)
第五军医大学(南京)
第六军医大学(南昌)
第七军医大学(重庆)
七所军医大学均直属总后方勤务部领导,执行师级权限。
1954年4月7日,中央军委颁发军医大学整编决定:七所军医大学合并为四所。
第一、第三军医大学合并为第一军医大学,校址长春;
第二军医大学不变,校址上海;
第四、五军医大学合并为第四军医大学,校址西安;
第六、第七军医大学合并为第七军医大学,校址重庆。
从1955年上半年起,各军医大学执行军级权限。
中国医科大学虽已移交地方,但由于与军队的渊源,每年仍为部队培养大批军医
1958年6月根据中央军委关于支援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指示,将长春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更名为长春医学院、吉林医科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军队只保留三所军医大学。
1962年1月,齐齐哈尔医学院(原第十一军医学校,1958年移交地方)划归军队建制,由总后勤部领导,执行军级权限。1966年10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学院。1969年10月,迁至广州,改由广州军区领导。
原第十一军医学校
1969年8月29日,“文革”期间,军委办事组批准总后勤部党委《关于医科院校调换校址的报告》,三所军医大学调换了校址,即:
第二军医大学由上海迁到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校址;
第四军医大学由西安迁到重庆第七军医大学校址;
第七军医大学由重庆迁到上海第二军医大学校址。
1975年7月9日,总后勤部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决定,将三所军医大学又迁回原校址,即第二军医大学迁回上海,第四军医大学迁回西安,第七军医大学迁回重庆。
第二军医大学
1975年7月,“解放军军医学院”从广州军区转隶总后勤部,更名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同时,第七军医大学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
至此,军队所属的四所军医大学,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军医大学,均归总后勤部领导,为军级单位,这一格局保持了近30年:
第一军医大学,驻广州市;
第二军医大学,驻上海市;
第三军医大学,驻重庆市;
第四军医大学,驻西安市。
第一军医大学校门
第二军医大学校门
第三军医大学校门
第四军医大学校门
四所军医大学的校徽
2004年,第一军医大学移交地方,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
2017年,新一轮军改中,在三所军医大学基础上整合组建陆军军医大学、海军军医大学、空军军医大学,分别隶属陆军、海军、空军,为副军级。
三所军医大学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中突出军队特色,专业设置上特色鲜明,优势互补。除开设临床医学、药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中医学、卫生事业管理等地方医科大学常设专业外,还开设军事理论和军事技能训练课程,强化卫生勤务学、军队卫生学、军队流行病学、三防医学、野战内外科学等军事医学学科的教育,以及空军临床医学、海军临床医学和高原医学等特色专业,培养满足部队需求的军事医学人才。
陆军军医大学校徽
原为第三军医大学。前身为第二野战军医科大学,后更名为西南军区医科大学、西南军区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学院。1952年更名为第七军医大学。校址在重庆市。
1954年4月原第六军医大学与第七军医大学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军医大学(原第六军医大学番号撤销),第六军医大学前身是第四野战军医科学校和原国立中正医学院,后更名为中南军区医学院、第四军医学院。新组建的第七军医大学直属总后方勤务部领导,执行军级权限。
1975年第七军医大学更名为第三军医大学。
“陆军军医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的牌子同时保留
2017年以第三军医大学为基础,整合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西部战区陆军乌鲁木齐综合训练基地军医训练大队和西藏军区第八医院,形成重庆、石家庄、呼图壁、日喀则四地办学格局,校本部在重庆,转隶陆军,改称陆军军医大学,对外仍可称第三军医大学。
海军军医大学
海军军医大学校徽
原第二军医大学。创建于1949年9月,当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主要由华东医务干部学校、第三野战军卫生部医学院、原国民党国防医学院部分留大陆人员和从地方招聘的专家教授组成。校址在上海市,隶属华东军区卫生部领导。
1950年10月,改称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上海军医大学,隶属总后方勤务部卫生部领导。
1951年7月,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直属总后方勤务部领导,执行师级权限。
自1955年上半年起第二军医大学执行军级权限。
海军军医大学校门
2017年6月29日,转隶海军,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二军医大学校名。
空军军医大学校徽
原为第四军医大学,前身是1941年成立的八路军晋西北军区卫生学校,1942年更名八路军晋绥军区卫生学校,1946年更名为西北人民医药专门学校。1948年11月,进驻西安,更名为西北军区人民医学院。
1951年更名为解放军第一军医学院。1952年10月,升级为第四军医大学。直属总后方勤务部领导,执行师级权限。
1954年4月,原第四军医大学与原第五军医大学(前身是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合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原第五军医大学番号撤销),直属总后方勤务部领导。
从1955年上半年起,第四军医大学执行军级权限。
2017年,学校转隶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并入,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并对外保留第四军医大学校名。
空军军医大学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