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等教育的赛道上,总有一些院校凭借卓越的进步和坚实的学术底蕴,逐渐崭露头角,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都东软学院便是这样一所引人注目的高等学府。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近年来,不仅在国内赛事中屡创佳绩,更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领域展现出与国际顶尖高校同台竞技的硬核实力,以令人瞩目的“黑马”姿态在高等教育领域强势崛起。

2024年,成都东软学院学生团队就在第十四届亚太地区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PMCM)斩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与来自全球1048所高校的6000余支队伍同场竞技,成绩跻身前列。据了解,这所院校的学生们在国际赛事中屡创佳绩,如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ICPC)、首冠杯大数据分析赛、德国红点奖等国际知名赛事。依托“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创新教育模式,学校构建了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的竞赛体系,近两年在教育部A类赛事中累计获奖超千项,成为民办高校中的标杆。



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4年期间,全校师生参与各级各类赛事共达500余项,获奖次数高达5000余次;该校学生近两年在A类竞赛中获奖已超过1143项,A+类赛事获奖超130项。如此耀眼的成绩,不禁让人好奇:这所民办本科院校究竟凭借什么在全球高校中脱颖而出?
带着这份好奇,我们走进成都东软学院,探寻这所“黑马”背后的故事。在校园里,我们遇到了多次获得大奖的学生代表邓同学。他表示,成都东软学院不仅是汲取知识的殿堂,更是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摇篮。这句话,为我们揭开了该校教育模式的神秘面纱。
成都东软学院以产业办学为特色,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在产学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资源丰富,平台强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支撑。该校的大学生创业中心(SOVO)2024年共计开展活动上百次,为学生提供了从课程教学、项目实践到创业孵化的全方位支持。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群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年轻人,他们正为梦想努力拼搏。Edelweiss团队就是该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典型代表,在阿尔茨海默病分类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推出的《忆海探索者》项目为阿尔茨海默症辅助诊断提供分析平台,获得国内外专家广泛赞誉。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该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更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生动体现和“科技+医疗”教学转型的成果。团队成员周同学说:“学校不仅重视理论学习,更注重增强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非常珍惜实习实训环节的机会。学校在产业办学、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产学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资源丰富、平台强大,支撑学生成长成才,做得非常好。身边很多同学都与我有相同的成长路径,在各类比赛中获奖非常普遍。”


成都东软学院构建了从“课程—实践—孵化”的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们了解到,该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课程教学到项目实践,再到创业孵化,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模式,使得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邓同学表示,学校的课程、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都以项目形式开展,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还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三年来,该校毕业生的年度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就业范围广泛,涉及计算机软件、网络、通信、家电、汽车、金融、政府等多个领域。超千名毕业生在中国五百强、世界五百强等海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如中石化、中国国际航空、百度、京东方、格力等,并成为这些企业的核心人才。同时,学校加强与多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校企合作,包括创意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合迅科技有限公司和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


成都东软学院凭借其显著的竞赛成果和卓越的创新创业表现,已成为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典范。站在“教医养康旅”五位一体的战略新起点,成都东软学院正加速推进AI与新技术深度融合的教学改革。校长张应辉提出:“未来将深化产教融合,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教育强国战略注入东软力量。”学校通过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模式和深化产教融合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展望未来,成都东软学院将继续秉承“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办学理念,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从国际竞赛领奖台到乡村振兴一线,从实验室技术突破到产业前沿应用,我们相信,成都东软学院以创新为笔,以实践为墨,书写着民办高等教育的崭新篇章,让更多学生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这所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高校,将在未来的教育改革浪潮中继续引领潮流,以“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信念,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