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江苏一个588分的学生被复旦大学录取,被称为超级捡漏王。于是,很多人又开始讨论这个问题,是学校重要,还是专业更重要?
先来看看复旦大学2024年在江苏物理组普通批次的投档线。

再来看历史组的录取情况。

复旦大学分数线是650分,只比清华大学少18分,比北大少9分,比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还多10多分,其对应位次是114位,这个名次特别靠前,但也正常。
而复旦医学院的投档线远远落后于清华北大等学校,把这张表格往后拉了半天才找到它。它竟然在苏州大学、宁波大学之后,和江南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挤在一起。

其最低投档线是588分,对应位次到了6398位。省内6000多名读全国排名前几的名校,地理位置又好,这就是妥妥的捡漏啊。
这个588分报考的应该是护理专业,结果被嘲这不算捡漏,因为护理专业也不是什么好专业。
理由是:护理专业性价比最高的是大专,谁通过系统学习都能胜任相关工作,到复旦读护理有点浪费分数;找工作时不管是一本还是三本,只要不卡学历,面试能过,都可以拿一样的工资,高分学护理不划算,简直否定了高中付出的所有努力;还有,护理专业虽然比较好找工作,但收入一般不高。
总之一句话,复旦的护理也只是护理。

另一种观点是:复旦的护理也是复旦。
首先,能踏进名校的门槛,就代表有了很多种可能性。名校保研率高,学生进去之后只要努力学习争取获得高绩点,就很有可能获得保研机会,实力够的话毕业后可以去各个医科大学当护理学专业老师,而普通本科院校的就比较难,大专就更不用说了。还可以跨保到公卫或者其他专业,要是有精力还可以辅修个二专。
其次,有了“复旦大学”这个名号加持,就算是护理专业,找工作也应该更容易,也可以找到更好的单位。

588分6000多名,能进入全国排名前几的高校应该算捡漏,一个好的平台往往更能开阔人的眼界,更能历练人。
不过,大学几年变数还是很大的,一个人最后能长成什么样子,能否学有所成,与环境有关,也有个人有关。进了名校不等于万事大吉,读了大专不等于前途渺茫,院校和学历说到底只是一张入场券而已,能力才是决定上限的东西。
大家觉得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