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七分考三分报”。如今2024高考出分在即,填报志愿也被提上日程,其中选专业是极为重要的考量,关系到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此刻正憧憬着邂逅武汉大学的你,是否想知道学校专业实力有多强? 又该如何选到自己心仪的专业?别着急,今天小编带来一份“硬核”攻略,助你从选择专业开始,在武大遇见更多可能。

王牌专业,实力顶尖
作为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学校拥有11个“双一流”建设学科;46个学科上榜2023“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其中遥感技术连续七年世界第一。此外,还有35个学科上榜202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8个学科跻身ESI世界前1‰行列。

依托一流学科实力,武汉大学持续加强专业建设,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入新时代后,新增国家战略急需、学科交叉融合专业18个,进一步完善了现有专业结构。
目前,武大共开设130个本科专业,其中82个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总数居全国第五、全省第一;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
11个专业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各基地所在学院都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是综合实力较强,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研究型学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入选教育部“拔尖计划”2.0基地名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武汉大学强基计划招生专业新增地球物理学专业,总数由8个增加到
9个。对纳入“强基计划”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学校将单独编班、小班教学,设置首席教授,安排知名教授“一对一”指导学生学习及科研活动。

2024年武汉大学强基计划各专业招生科类及选考科目要求
强劲的专业实力,使得武大在各大权威榜单上留下了闪耀的足迹。在日前公布的“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校以121个上榜专业数位列全国第三,其中32个专业获评A+,进一步彰显了学校专业建设的成效。

2024年,武汉大学130个本科专业,按照41个专业(类)面向全国招生7215人,学校招生总人数有所增加。弘毅学堂、法学、计算机、遥感、电气等优质热门专业招生计划数显著增加,在各省都安排了招生计划,并且相比往年还有所增加,更好满足学子“上好学”的需求。

特色培养,与时俱进
以“规模精、质量高、国际化”为指导,武汉大学积极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三级特区”,即国家级特区、校级示范区、院级试验区,探索本研贯通、跨学科、主辅修等人才培养方式,具备更加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更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更交叉的课程体系、更高的升学深造比例。
目前,学校共建设了58个特色试验班,其中31个衔接试验班采用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打通培养通道,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今年在学校拔尖人才三级特区中,有三个试验班改革力度很大,进一步满足学子们多元化、个性化的成才需求——
作为武汉大学的荣誉学院、拔尖人才培养高地,弘毅学堂今年招生人数从245人增加到400人。同时对原有试验班升级,设立了9个试验班,每个试验班都是2-3个专业方向交叉人才培养。新生进校后9个试验班任选,部分学生全校专业任选。

雷军班由雷军校友亲自领衔,旨在培养未来计算机学科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2024年首次招生,计划招生30人,其中一半对高考招生,一半面向全校新生二次选拔。采用定制培养,多元个性发展,支持雷军班达到学业标准的学生100%保研、100%直博,100%资助学生国际交流与研修。

武汉大学数学中法班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2024年恢复招生,每届招生人数不超过30人,面向全校新生二次选拔。数学专业核心课程由法国知名学者授课,强化法语课程,可授法语辅修双学位。全部学生可申请出国深造,学校每年选派7名优秀中法班毕业生赴法国深造攻读博士。高水平师资推荐中法班学生赴法国高校继续深造。

为帮助学生打破专业划分带来的限制,武汉大学打造了全方位、多类型的通识课程,拓宽学生视野,帮助他们积极适应跨学科的新趋势。顺应数字时代潮流,响应国家战略规划与需求,目前武大也已建设1门“数智+”基础通识课程——“人工智能导引”和16门特色数智教育系列课程,形成了系统化的数智教育体系。

此外,为充分尊重学生意愿,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找到与自身能力和兴趣相匹配的专业方向,武汉大学明确了“学院内转专业无限制,同一学部内尽量满足,不同学部间适度满足”的原则。一是院内专业自由选,二是转出学院不受限制。系列举措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时代在变化,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在变化。作为百卅名校,武汉大学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培养充满了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相信在学校的全力护航下,你一定可以在时代浪潮中乘风破浪,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金秋九月,于珞珈山下、东湖水畔,武汉大学期待与你相遇!
更多精彩资讯,欢迎关注头条号:武汉大学招生办公室
注:文章部分素材来源于武汉大学官微、武大招办官微、软科官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