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
名师:重庆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组长何玲老师
从往年高考全国卷政治学科的知识构成来看,其考试内容上侧重于经济与哲学,两本书在近三年考试中,占60—64%;文化生活14—16%;政治生活20—24%。
从题型结构上看,全国卷与重庆卷基本一致,12道选择题,2道主观题。不同的地方在于,全国卷的组合式选择题增多。近几年最少9题,最多11题,多为四选二,偶见四选三。这将增大阅读量也相应加大试题难度。考生复习备考中应注意把握住重点,加大相关试题练习,提高阅读速度。
●全国卷试题更注重对学生思维和能力考查,淡化知识考查。例如:2015年全国Ⅱ卷14题,考查存款保险制度的意义,与教材知识联系少,主要考查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应考策略:加强时事政治学习与分析,拓展视野,训练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性错误减少,理解性错误增多。以往重庆卷知识性错误较多,学生容易排除错误题支。全国卷理解性问题增多,难度加大。
应考策略:加强相关训练。
●在非选择题上,全国卷与重庆卷的不同,增加了探究性试题。近三年的探究话题都是出现在文化与哲学两本教材的知识。重庆卷没有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大多重思维考查,此类试题重庆学生接触极少。
应考策略:适当加强训练,平时考试注意考查。
●全国卷的非选择题重材料,重时事,重思维,淡化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要。例如2015全国Ⅱ卷经济生活那道试题,考查财政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意义。参考答案几乎全是领导人的重要谈话中的原文,直接作为答案要点。
应考策略:加强热点教学,不仅是传统的热点联系教材,也包括热点本身,重要结论的背诵、记忆。
★历史
名师:重庆一中高三历史备课组长谢宏强老师
通过对近三年全国卷II试题综合评析,其与重庆卷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试题结构:重庆高考文科综合试题是合堂不合卷;主观题是两道;全国卷是政史地三科合卷,历史部分放在三科最后。
●对必修和选修教材处理上:
①分值安排不同:重庆卷必修占80分,选修占20分;全国卷必修占85分,选修占15分。
②考查形式不同:重庆卷是必修和选修合在一起考;全国卷是必修和选修分开考,选修部分是选做题,学生从四个选修题中选做一道。分值布局:45—48 题为选修试题;(45 至 48 题,分别为改革;民主思想;战争与和平;人物评说)每题各有两问;分值的布局多为6、9分;5、10分;7、8分。
●能力要求:重庆卷对知识要求更突出,学科能力与思维要求相对全国卷而言要低一些。
●试题难度:重庆卷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从材料提取、归纳、概括能力,重庆卷设问上有小分标注,而全国卷每一问只有一个大分。特别是全国卷的41题,形式多样,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最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能力和历史素养。
备考建议:
●不读死书,要培养历史素养
新课标全国卷强调对学生历史素养的考查,历史素养的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意识和价值观。知识和能力是考试要求的直接体现,意识和价值观虽不直接体现在考试中,但会间接影响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高低。
●从课标出发,不拘泥于课本
新课标下的教材存在多个版本,各个版本在具体内容上存在一定甚至不小的差异,而全国卷的考查更是不局限于教材的版本,有些问题是各个版本教材都没有直接涉及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学的根本只能是课程标准,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知识点、培养什么能力均应从课程标准出发,教材则只是教学中的最重要资源。
●关注模块间联系,强化通史思维
由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按专题内容中外历史分编,时序上知识内容重叠反复,地域上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容易引起学生整体思维上的混乱。而全国卷的主观题又特别强调通史下的思维。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应以阶段为基本线索,梳理一个时期内的各方面史实,使学生形成简约而清晰的历史线索,全方面的一个阶段的历史全貌,并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在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
●关注热点,联系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选择上强调“基础性、时代性”,从近三年的全国卷来看,显性或隐性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考查,重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因此,在高三总复习中,应注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学习新的史学观念和史学理论
全国卷的41题体现出明显的史观考查。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突出革命史观,但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生态史观等新的史学观念在高考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在高三复习中,应用不同史观来构建中外历史主干知识体系、认识分析不同的历史问题。
★地理
名师:重庆一中高三地理备课组组长岳伟
相较于我市近几年来使用的高考文综卷,无论是在试卷样式还是命题风格上“全国卷”都有着鲜明的不同特点。
首先从试卷样式角度来看,虽然地理部分分值仍然是满分为100分,但是构成发生变化,客观题部分由重庆卷的12道单项选择调整为11道,分值也从48分变为44分;同时非选择题(主观题部分)由原先的两道必做题变成两道必做题和三道选做题(选一道完成),选做题来自三本选修教材,分别是环境保护、自然灾害防治和旅游地理。可以看出,试题结构变化是比较大的。
其次从命题风格角度来看特点更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对系统地理内容的考察增多
高考地理复习主要是两个大的板块:系统地理(主要是高中必修一二三册)和区域地理(包括初中地理所涉及到的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过去考生一般会用较多时间来学习区域地理,对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投入特别大的精力,但是回看近五年的全国卷高考题,考察重点都放到了这些区域地理事实的成因意义影响等方面,而这些问题的解答思路大多来自高中必修一二三册的理论与观点。
●答题固用“套话”行不通了
文科考生对于知识的结论一般都非常重视,在文字表达要求高的主观题卷里,能用专业的术语把结论表达出来一向都是要求所在。近几年全国卷表现出了另一种的命题趋向,就是对于一个完整的文字表达不仅要给结果分数还要给过程分,而且给分点的分值从一分到两分再到三分,完全根据重要性灵活处理。这样一来,对喜欢使用“套话”的学生以及喜欢“看分答题“的学生非常的不利。
●对材料图像的解读要求高
如第二条所言,文科学生把对知识结论的记忆放在学习与应考的首位来加以对待,但是,从这几年来全国卷的命题内容和关注的重点来看,涉及固有知识结论的问题越来越少,甚至对一些既有的知识结论通过题目中所给的文字材料进行了解构与再认识。由于地理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灵活性,所以,“材料”与“图像”在考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不读材料不看图表仅凭所学知识答题,很有可能会导致编制的试卷答案完全“跑题”。
●环境保护知识变必做题
虽然环境保护与自然灾害防治两个部分都属于选修内容,考察主要表现在选做题。但是全国卷所反映出的必做题部分,人地协调与环境保护都有涉及,统计下来,我们会发现环境保护内容绝对不是选做题而已。资源观与环境观以及发展观在必做题的90分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备考建议
●对于区域地理要抓大放小。区域地理内容繁杂,需要大量时间来学习和回顾。一方面考生可以加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另一方面,对空间定位、地形区气候区的分布要重视,这就是所谓的“抓大”,同时对涉及地理常识方面的内容,诸如人种宗教首都名称等等不需要着重记忆,只需有所了解即可,所谓“仿小”。对于区域地理的地理现象,要多思考前因与后果,尽量与必修教材的知识理论相联系。
●对高中系统地理中的各种知识结论,不能停留在记忆与表达上,要对结论的产生过程有清晰的逻辑推导思路。而且要善于总结这些思维套路,以形成回答复杂新问题的答题基本框架,一定要回避“灵光一闪”式的答案。事实上,地理问题的答案逻辑性非常强,每每得到参考答案,同学们都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为什么参考答案分这几点?他们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我自己的答案哪里不对?如此坚持,对思维水平的提高大有帮助。
●提高自己的说明文阅读水平。近年来,全国卷的题设材料文字量呈现越来越大的趋势,很多考生没有对材料文字进行解读和分析就贸然答题,后果可想而知。同学们一方面可以在做题过程中积累阅读的经验,一方面也可以借助教材,报纸,电视新闻等媒介广泛接触时事新闻,“两耳不闻窗外事”是无法学好地理这门学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