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专栏有提到是年终冲业绩凑数的,这一篇也一样。
这是我在昨天晚上到今天凌晨写的一篇高考议论文。因为是在半夜,没吃药,也没吃晚饭,所以精神状态可能有点不对劲。等到写完之后发现自己写的十分有趣,酷似之前发的初中迷惑作文,于是想着要不也发出来充点业绩。
先给各位看看作文题目:
七、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稻草孕育的稻米的香味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漏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拿到题目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篇二元思辨类作文。不过因为当时比较饿,读完题后脑海里反复浮现出自己烹饪和吃大闸蟹的场景,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文章:
稻香伴蟹黄
有人说,稻草的价值与自身无关,若用来捆螃蟹,便是螃蟹的价值,并由此类推到人。但,与他人在一起有价值或让他人变得有价值,这本身难道不是是一种价值吗?也有人说,螃蟹的美味与稻米的香味,都是独有的、不变的、各自的。但,仅属于自己而不能体现出来的价值,真的能算是一种价值吗?
其实,稻草有稻米的香味,螃蟹也有蟹肉的美味,但只有当两者结合起来,二者的价值才能被充分体现。不过,稻草和螃蟹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远远不只这一点。
目前,螃蟹最常见的烹饪方法是“蒸”,将捆好的活蟹放入金属锅具当中,加水,煮沸后待蟹壳变红关火。很多人做完这一步后就直接开动了,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因为此时的熟蟹刚从沸水中拿出,过高的余温可能造成烫伤的危险,毕竟众所周知常压下沸水的温度高达一百摄氏度,可以轻而易举地杀死口腔上皮细胞,严重者可造成口腔溃疡甚至提高细胞癌变机率。说明,急于求成可能会南辕北辙,这也印证了那句古话——“心急吃不了臭豆腐,因为臭豆腐的制作需要长时间的发酵。”
除了烫伤风险,在关火后直接结束烹饪也并不能将蟹肉的美味体现到淋漓尽致。如果试着在关火后保持盖着锅盖的状态闷五到十分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对螃蟹的烹饪,多花了五到十分钟。此外我们还会发现,熟蟹的肉质变得更加软糯松弛,更加美味可口。所以,你的价值也许并不仅限于此,可以试着用各种方式方法挖掘和开发。另外,刚才提到“多花了五到十分钟”,说明价值的提升,是需要努力和付出的,也就是所谓“有‘舍’才能有‘得’”。
除了用“闷”的方法,我们也可以在关火后立即将熟蟹出锅并浸于冰水中,这会使蟹肉的温度从接近沸水的一百摄氏度骤降至冰水的零摄氏度(常压状态下),结果就是蟹肉变得紧实爽滑。这与“闷”走向了两个极端,但都比关火后直接出锅时的蟹更加令人青睐。这说明你与大众千篇一律的部分将被淹没在人海中,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特点才是你真正的价值。
在蒸煮的过程中,如果没有稻草的捆绑,螃蟹的肢体会因高温而在本能下无法自主控制地大幅度运动,这会导致蟹钳和蟹爪十分容易断离躯干,断口附近蟹肉的肉质也会因注水而下降,这也是我们用稻草捆绑螃蟹的原因之一。此外,蟹肉变得诱人的主要原因是其中的蛋白质发生了美拉德反应,而加热则是这一反应的条件。所以价值的体现可能还需要苦痛的磨练。而对于稻草来讲,捆绑螃蟹的工作可以轻而易举地被细绳、塑料壳等物代替,所以价值并不总是有价值的,需要提升现有价值或寻找新的价值来确保自己总是有价值。与此同时,螃蟹与稻草的合作,使得稻草体现出了稻草的价值,也提高了螃蟹表现出的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可能影响价值的外显。
提高蟹的美味,除了稻草的配合,可能还需要葱、姜、蒜等辅料,但归根结底,这些都是作为用餐者的人类对其的判断,螃蟹一生努力了这么久,最后也只是让吃它的人更舒服而已。自己呢?被吃了。然后呢?没了。所以你那些所谓的价值,或许只是那些想利用你的人所认为的价值罢了。所以到底什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价值?或许这需要自己来定义……
二〇二三年十二月卅日至卅一日
(图为原手稿。演草纸撕歪了,页码在左上角)
先说一下这次转录的电子版把所有错别字和非标准字都改成了规范简体字并且把所有的标点都转为了标准全角字符,一方面是方便读者另一方面是今年马上结束所以没时间研究文中的异体字了,更何况还有些连笔到根本看不清字形的字。
标题同时提到“稻”和“蟹”,是典型的二元思辨标题。当中写道与全文到毫无关联的“蟹黄”,主要是为了与“稻香”押韵。
第一自然段概括并简要反驳了材料中提到的两种观点,第二自然段第一句简要阐述了自己对于材料所讨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作为一篇高考作文,这些内容让文章开头显得中规中矩,虽说不能吸引网络读者,但可能吸引阅卷老师。
第二自然段第二句转折并引出之后的五个自然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看起来也是平平无奇,为与下文的反差做铺垫。
第三自然段提到了螃蟹一中名为“蒸”的烹饪方法,并认为“蟹壳”是否“变红”是判断是否应该“关火”的依据。但事实上这是错误的看法,一般来说,活蟹应当蒸8分钟左右,此时蟹壳早已变红。所以,文中烹饪螃蟹的方法可能具有食品安全风险。
之后第三自然段提到了高温可能造成烫伤、溃疡,甚至提高致癌几率。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反复多次的烫伤确实可能提高细胞的概率,例如喜食热汤类(如汤面)的人群患有食道癌的比例要高于相反的人群。
第三自然段结尾还直接引用了一句“古话”进行论证。此举看似提高了文章的可信度但并非如此。事实上,这句所谓的“古话”很明显是作者自己編的。
第四自然段写道在关火后焖五到十分钟可以使“熟蟹的肉质变得更加软糯松弛”。这一说法纯属瞎编。事实上,关火后焖五到十分钟这一行为大约相当于多蒸一到两分钟,对蟹肉我会造成非常明显的影响。
第五自然段提到将熟蟹置于冰水可使“蟹肉变得紧实爽滑”。这一说法更是纯属扯淡,事实上,刚出锅的螃蟹有可能并没有完全熟,此时骤降温度亦可能产生食品安全危险。
第六自然段开头写道避免蟹钳和蟹爪的断离是“捆绑螃蟹的原因之一”,并提到“断口附近蟹肉的肉质”“会因注水而下降”。前半部分并无不当之处,但我们希望减少蟹钳和蟹爪的断离的主要原因是蟹钳和蟹爪的断离会影响品相而非肉质。事实上,蟹肉沾水对其肉质影响并不明显。
第六自然段还提到了“美拉德反应”,“蒸煮的过程中”的“加热”是“蛋白质”“反应的条件”。这一观点明显错误。事实上,美拉德反应(Maillard reacti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食品工业的非酶褐变反应,参与反应的有食物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而非问中所说的仅有蛋白质;另外,该反应一般发生在140~170℃的条件下,而沸水在常温下只有100℃,所以该反应根本无法在蒸螃蟹的过程中发生。
第七自然段变换了视角,从一个更大的格局评价之前对螃蟹和稻草的价值的判断。最后用含有省略号和“或许”一词的句子作为整篇文章的结束,收尾迅捷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全文虽然根据螃蟹与稻草的故事言之凿凿地写了很多启示,但又无时无刻不透露着自己的很多思考其实单纯来源于想吃大闸蟹,还记得当时写的时候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总体来看好像有点跑题但又没有完全跑题,一下子搞得我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不过当时刚写完的时候我是准备给自己打一北昏并定位为优秀范文就是了。
上一篇专栏结尾提到我本来是计划直接写年终总结的,但是想了想还有点时间不如把这个作文也发了吧,这样年终数据会好看一点。感觉今年全年碌碌无为,视频就发了一个,虽然自己是高三牲没时间做视频很正常,但是说实话我其实从放暑假就一直没回过学校,中间除了学了个驾照好像就没干啥事,属实是有点颓废……突然又感觉这些话应该放到年终总结里写……
总之这篇专栏大概就是这样,这次真的去赶年终总结了,还是提前祝大家元旦快乐,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