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财经类学科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尤其是从事行业多年来,我时常听闻这样一句话:一流财二流脑,三流学生选工科

顾名思义,财即“财经类”,脑即“计算机等高科技”,工科的涵盖面则广之又广。

现实恰恰如此,尤其是财经专业,只要某所高校有开设,录取分不出意外都是前三名。

包括自己接触的学生家长,有的直接将其视为“硬性条件”:看看我家孩子能上哪个学校的财经?

说实话我挺能理解,因为生活中也会看到类似广告,部分券商更是给出了“年薪百万”的说法。

不心动是假的,奈何确实没有这种魄力,毕竟自身年龄摆在这,从头再来显然不合适。

从侧面去看,这也足以反映出对“财经类专业”的热捧,但今年高考却出现了所谓的“遇冷”。

01.“两财一贸”

毫无疑问,这是国内财经领域高校的代表,分别为:

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记得有年高考,各省超一半的文科状元,全部前往了这三所,其他高校几乎不被列入考虑范围。

对于普通家庭的孩子而言,如果能圆梦其中一所,绝对算得上是“天花板水平”存在。

教室里激情澎湃的讲师,自习室埋头努力的学子,无不昭示着一个个关于成功的故事。

如今现实情况却发生了变化,这里以山西、云南地区为例。

2021年在山西理科最低位次为2963位,2023年降到了4707位,2024年则来到了7761位;

2021年在云南理科普通类最低位次为2782位,2023年降到了3686位,2024年为7198位。

然而这并非个例,我们再来看河北。

2021年在该地物理类普通批最低位次为3527位,2023年降到了4796位,2024年定在9908位。

“遇冷”事实无可辩驳,但是否如某些人所言,财经类专业已经跌落神坛?

02.市场决定需求

其实,在今年部分省市投档线公布后,我就和朋友探讨过类似的话题。

录取分数线下降,与学校本身没有关系,毕竟这已经是顶尖代表,唯一的因素就是行业需求。

举个简单例子,就好比近两年的土木工程,你说这个专业不好吗?不见得。

如今市场需求摆在这,机会可能相对更少一些,但对于那些从业者,真就没有工作了?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要肯吃苦还是有“饭碗”。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任何行业都不能说绝对“热门”,包括英语也是“鲜例”。

我的姑姑1973年出生,就是毕业于该专业,早期在国外从事招商引资,当年确实不少赚。

如今时代过去了,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导致最后的退路“翻译员工作”都丢了。

那怎么办?真就没有生存空间了?如今姑姑在三线城市开设英语培训班,每年超收入超七位数。

本质上去看,只是机会相对变少,并没有各位所想的那样复杂,财经领域也是同样的逻辑。

03.事在人为

细说财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许多科技手段在行业广泛应用,这对部分从业者开始进行淘汰。

但话说回来,“部分”很有特点,而且是所谓的“一线基础人员”,因为每个行业都在“转型”。

从特定角度出发,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机会?

在具备传统财经技能的基础上,似乎更依赖于计算机、数学等理工等知识,即“复合型人才”。

这就好比所谓的“计算机专业”,老有人说找不到工作,但每次薪资排行榜中永远都名列前茅。

时代在发展行业在进步,基础型人才“一时缺”,一旦“饱和”绝对会成为“首要筛掉对象”。

企业从来不缺钱,缺得是真正能创造价值的人,你是基础从业者,没有壁垒随时都会被替代

财经类亦不例外,但不至于否认整个行业,银行、证券等等,这绝对是“未来成熟”的主流行业。

整个过程中,吸引的必然是优秀人才,而不是你懂点知识就能从业。

对于那些真正的“顶尖人士”,又何止年薪百万呢?

写在最后:

还是那句话:不要被一时冷风所左右,落脚永远是每个人的规划。

无论到什么时候,“两财一贸”都有独特的魅力价值,前提是你肯努力、你肯实践、你肯学习。

百万年薪不是梦,更不是笑话之言,每一位财经学子,都蕴藏着无数的可能性。

选择你热爱的,热爱你选择的,梦想之上更要有行动,未来大门始终为你敞开!

PS:

文章的每一个字,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

如果觉得有共鸣,别忘了点赞、转发、评论!

你的支持,是我继续分享的动力!

#教育暑期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