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当天,在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建设现场,到处是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800多名工人顶着烈日、迎着热浪,坚守在各自岗位上,一张张满是汗水的脸在阳光的照射下黝黑发亮。
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 通讯员供图
坚守岗位攻坚克难
“今年9月我们如期完成了15万平方米的启动区建设,保障了新校区正常开学。明年9月,我们将完成体育中心、景观水系、4栋宿舍楼、1栋教学楼和1栋综合楼的建设,让孩子们享受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来自中建科工集团的项目执行经理廖文剑介绍,为了尽快完成校区建设,全体参建人员放弃了中秋假期,加班加点奋战一线。
恢弘大气的教学楼。 通讯员供图
这已不是他们第一次选择坚守。今年春节期间,该项目400余名施工人员坚守工地,就地过年;“五一”假期更是迎来施工大干高峰期,近1200名工人放弃休假,用汗水为劳动节献礼。
“我很想念我的妻子和孩子,虽然我也很想请假,但是现在情况不允许,工期太紧了。”从去年10月进驻工地以来,作为项目设备管理员的贵州小伙张仁鹏就没有回过家。
“如果大家都回家过年,项目建设速度就会停滞,难以满足9月开学的目标,总要有人选择坚守!”已经两年没回家的辽宁小伙叶雪松肩负现场土建生产的重任,在征得家人的理解后再次选择留在工地过年。在鱼塘上建校园,困难可想而知。在项目首栋楼承台施工时,受地层广布的淤泥影响,基坑开挖受阻,淤泥不断上浮,即便开挖后迅速浇筑垫层,但淤泥依旧会顶裂垫层导致承台无法浇筑。面对紧张的工期和眼前的困难,叶雪松带领团队队员实地勘验、反复论证,最终采用竹排直插淤泥层巩固基坑,减小基坑边缘压力,成功完成了基础施工,还节约了大量施工成本和工期成本。
智能领航科技赋能
由于项目原地貌为鱼塘和航道,人员和仪器难以进入场地内,无法获得准确的勘察结果,项目团队便创新将无人机、无人船联合测量技术应用于勘查中,大大提升了测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
新技术的运用不止于此。
进入科技感十足的“智慧工地管理平台”,项目进展、人员信息、设备状态、环境监测等各种数据图表尽收眼底,让“摸不着”的数据不但“看得见”,更“看得清”,整个工地的生产实况更是在摄像头下一目了然。廖文剑告诉记者,该平台充分运用5G技术、AI审图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科技成果,汇总了项目建设的各类信息,让项目安全风险管控和质量常态化管理更智能、更高效,成为现场建设指挥工程师的“千里眼”。
夜幕下的校区美景。 通讯员供图
作为校园内最大的标志性建筑,体育中心的建设备受学生期待。它位于校园南北轴线,东西向跨度245米,总建筑面积32920平方米,集室外田径场、主体育馆、游泳馆、羽毛球馆、健身房等设施于一体,其中主体育馆观众席能容纳3000多人。
“我们遵循钢结构、装配式的建造理念,采用简洁、明快、现代的设计语言,将其打造为校园的重要标志性建筑。”廖文剑表示,相比混凝土建筑,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将工地做的事情变为工厂做,室外的事情变为室内做,高空的事情变为地面做,不仅施工速度快、建筑空间利用率高,还更加绿色环保。
值得一提的是,为获得更多的自然光和外部景观,体育中心采用外立面涂料和幕墙相结合的形式,首层外立面采用大型落地玻璃幕墙,利用光影凸显建筑的美学质感。
校区建设时间轴:
①2020年8月16日项目首桩试桩
②2020年10月20日项目首栋承台浇筑
③2020年10月30日第一栋宿舍楼结构完成
④2021年1月10日第一栋宿舍楼主体结构封顶
⑤2021年1月30日项目体育中心首件钢结构构件起吊
⑥2021年2月6日首栋教学楼主体结构封顶
⑦2021年7月20日校园亮灯
⑧2021年8月8日校园绿化收尾
⑨2021年8月14日校门石安装到位
【记者】陈欣欣 南小渭
【实习生】吴秋仪
【作者】 陈欣欣;南小渭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