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0月18日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建国70周年暨青海解放70周年青海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成就新闻发布会”上获悉,7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弱变强的不平凡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前,青海省内没有一所高等院校。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青海的解放,1949年12月设立了“青海省青年干部训练班”,开启了我省高等教育的先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高等教育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轨道,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一是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是高校布局趋于合理,办学规模不断扩大:70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高等院校由1978年的6所增加到12所,在优质中专的基础上,组建了5所高职院校,2014年,又在西宁、海东、海西新建3所高职院校,形成了由4所本科高校、8所高职院校组成的较为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布局。目前,我省正在筹建1所理工类大学,预计2023年建成招生,这将使我省高等教育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截至2018年,全省高等学校在校生数达到85058人,比1978年的3538人增加81520人,增加了23倍;招生数达到28697人,比1978年的1314人增加27383人,增加了21倍;毕业生数达到23541人,比1978年的785人增加22756人,增加了29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3.36%。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办学条件明显改善: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211工程”“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等项目的持续实施和省委政府投资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省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校园整体面貌焕然一新,办学条件明显改善。高校校园占地面积从1978年的634亩扩大到8086亩,增加了12倍;校舍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10.7万平方米增加到278.6万平方米,增加了25倍;固定资产总值从1978年的6亿元增加到40亿元,增加了6倍;目前,我省正在规划3所高职院校迁建工作,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办学条件将会得到更大的改善

四是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70年来,我省高校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绩。1978年我省高校只设有23个本专科专业,仅涵盖5大学科门类,到2018年,本专科专业设置已达299个,涵盖了11大学科门类,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12倍和1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优先设置与我省特色优势产业紧密相关和社会急需的学科专业,进一步加大专业调整力度,专业设置紧贴全省支柱、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采取增招、减招、限招、隔年招和停招等调控手段,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累计撤销22个本科专业,新增34个本科专业,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是师资队伍建设成绩显著,创新领军人才不断聚集:70年来,我省高校专任教师从1978年的819人增加到2018年的4920人,增加了5倍;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达到62.3%,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697名,达到教师总数的 14.2 %。

六是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能力显著增强:70年来,我省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历年来,我省高校累计培养了50余万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成为我省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七是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社会能力有效增强:70年来,我省高校始终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作,所取得的丰硕的科研成果在我省经济发展中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在生态立省、脱贫攻坚、健康青海、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西宁晚报记者:得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