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政府审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根据这份文件,我国高等院校将进行新一轮的重点建设,并希望建成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目标,也就是所谓的“双一流”。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后的又一大重要举措。
跟以往不同的是,双一流建设采用周期绩效评价机制,并打破身份固化,实行“动态调整,有进有出”的管理机制。根据相关规定,双一流建设每五年为一个周期,从2016年开始实施。2017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总计有137所高校入选。自此,211工程和985工程退出历史舞台,我国高校拉开了双一流建设的帷幕。

首轮双一流建设收官之年,清华大学宣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引争议!
按照五年周期来算,2020年就成为双一流建设首轮的收官之年。因此,当年很多高校都开展了首轮“双一流”建设评审工作。首轮工作的好坏至关重要,直接关乎能否入选第二轮建设,因此总结工作的措辞都是慎之又慎。据不完全统计,在本次总结工作中,共有北京大学等高校的专家评审意见中提及建成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等字样。

在这其中,作为我国高校的领头羊,清华大学的评审意见尤其引人注目。在该校的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评议会上,评议专家组一致认为:
清华大学“双一流”建设的实施过程与建设方案高度符合。清华大学全面、高质量完成“双一流”建设任务,办学质量、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声誉持续提升,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由此可见,专家组认为清华大学已经全面建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这样的结论一出,也引来了坊间的一片热议。支持者有之,质疑者更甚。

支持者认为:清华大学世界排名位居前列,宣称世界一流大学实至名归。
支持者认为:清华大学宣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并不为过。经过多年的建设,清华大学总体实力已经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2021年国际四大排行榜,清华大学均位居世界前五十位甚至前三十。其中在QS2021年排行榜中,清华大学更是位列世界第十五位。由此可见,清华大学总体实力位居世界前列。

除此之外,清华大学科研成果频出,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此外,很多世界知名学者云集于此,比如说著名的姚期智教授,施一公教授等等。对于顶级学者强大的吸引力,这也从一个侧面论证了清华大学在国际上的地位。
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前武大校长刘道玉先生有话说。
在清华大学宣布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后不久,有媒体就发布了一篇题为《“一流大学”的浮夸和浮躁》的文章,文章作者正是前武汉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刘道玉先生。在文章中,刘先生就对清华大学宣称已经全面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了批评。

称这是“他们的浮躁和虚荣心又一次的爆发”,还提出“真诚的希望他们好好的领会“莫问收获,只问耕耘”这句至理名言……希望清华大学戒骄戒躁,秉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在从事原创性的基础理论研究,在创建自己的科学学派,在创作传承百年甚至千年的经典作品等方面下功夫,以实际行动为我国其他高校做出表率。”
除此之外,他还对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状进行了质疑。
什么是“一流大学”,它意味着什么,又不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大学不再有教育理念,意味着大学理念已经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意味着大学正在向公司转型,意味着大学产业化和行政化。
不仅如此,他认为此举不仅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鼓噪起了浮夸和浮躁以及相互攀比的歪风。在此风气之下,我国大学大量申请硕博点,教授评审门槛也降格以求,学术腐败等现象屡禁不止。

除此之外,很多网友认为,清华大学虽然每年在国家奖评审活动中收获颇丰,但是作为中国理工科的圣殿,却未获得侧重于重大科技发明和原创科学理论的诺贝尔奖,与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差距巨大。对比清华大学每年上百亿元的科研经费投入,投入产出比率严重不足。因此,清华大学自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非常不恰当的,有王婆卖瓜之嫌。
结语
清华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学府,综合实力强劲。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清华大学综合排名位居世界前列。在首轮双一流评审工作中,清华大学宣称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引起了坊间的巨大争议。不过客观来说,清华大学离哈佛大学等世界名校还有一定差距。对此,你怎么看?祝愿清华大学越办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