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成都大学,很多人第一反应可能是“啊?成都还有大学?”。确实,这所学校的存在感不算太强,但经历却堪称“高校界的励志剧”,甚至可以说是“起起伏伏,宛如过山车”。从本科降格为专科,再重新升格本科,到2018年正式改名“成都大学”,这一路走来,真是充满曲折与挑战。

成都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那是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国家急需大量人才。于是,成都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应运而生,主要目标是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最初,是一所本科院校,虽然规模不大,但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1983年,成都大学因为种种原因被迫降格为专科。要知道,在我国,高校等级的变化对学校的影响是巨大的,不仅仅是招生层次的不同,社会认可度和经费支持也会受到很大波及。而成都大学的这一“降级”,也让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迫低调发展。
时间来到2003年,这一年对成都大学来说是个重要的转折点。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的努力下,成都大学成功重新升格为本科院校,得以恢复“本科招生”。从此,学校开始了“奋起直追”的阶段,努力扩大规模、提升办学质量,并在多个应用型学科领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到了2018年,成都大学再次迎来重要时刻——正式更名为“成都大学”,从名字上完成了向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转型。

我国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大致分为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高校可以颁发学士学位,而高职高专院校则更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从专科升格为本科学校,意味着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必须达到一定标准,这通常需要教育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审核。

高校的“降级”一般是因为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或生源质量无法达到本科院校的要求,可能还涉及到地方教育资源的调整。例如,成都大学在1983年降级,主要是因为当时四川地区的本科院校数量已经较多,而专科教育的需求量更大,政府因此调整了学校的定位。
3. “升级”背后的努力从专科升为本科并不容易,需要学校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更高水平。成都大学能在2003年重回本科行列,离不开地方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也离不开学校自身的努力。

近年来,成都大学的发展势头不错,不仅成功跻身本科高校行列,还建立了包括医学院在内的多个新学院,学科门类更加齐全。尤其是在应用型学科建设方面,成都大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比如在食品科学、工程管理等领域的实践教学尤为突出,这些学科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不过,成都大学想要真正跻身全国知名高校行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它需要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吸引更多优秀师资加入;另一方面,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也需要加强,真正打出自己的品牌。

高校的“升本”或“改名”,往往不是简单的“换个名字”或“提升档次”那么简单,而是背后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与心血。所以,下次有人问你“成都大学是什么学校”时,不妨大方地回答:“它是一所经历过低谷,却依然在努力向上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