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起源于莱阳农学院,虽然地处青岛北部,但作为一所普通的二本院校,其实力不容小觑。
大学是一个自我提升的阶段,如果你有考研的打算,学校会为你提供良好的环境,只要你愿意进步,没有人会成为你的阻碍。
即使你身处清华大学,如果自暴自弃,同样无法成功。
得益于校址搬迁和更名的机遇,学校吸引了众多优秀青年教师加盟,整体学风较为开放。
近年来发展迅速,尤其在动物科学领域表现突出,许多毕业生顺利进入体制内工作。
在山东地区参加公务员考试或事业单位招聘时,你常常会发现单位中有来自莱农的校友。
农学已深入到生化环材等多个领域。当一位农学硕士试图与生科或医学硕士在测序或生物信息学岗位上竞争时,即便他们的研究成果和论文水平相似,也往往会因专业的不同而处于不利地位。
植物科学相较于动物科学,其比较性并不明显,更不用说在当前扭曲的学术评价体系下,农学研究往往被视为一种低级、畸形的植物科学研究。
在我国,农业类专业主要集中在浙江大学、中国农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传统农业强校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也开始涉足农学领域。尽管开设农学的高校数量不多,但学位晋升相对容易,考研难度较低,国家线常年处于低位。
这意味着只要达到国家线,就有学校愿意接纳,每年还会吸纳大量其他学科未能录取的考生。
考分稍过300分就能进入985高校攻读农学专业的情况并不罕见,自考生能够成功进入名校的案例大多也是通过农学专硕实现的。
青岛农业大学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表现如下:农业工程获得C级评定,兽医学同样获得C级评定,农业资源与环境、风景园林学、植物保护、畜牧学以及食品科学与工程均获得C-级评定。
在青岛的就业市场中,青岛农业大学的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由于该市的就业市场相对饱和,他们不得不与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理工大学和青岛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展开竞争,这使得他们在就业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
青岛农业大学以农学及相关学科为主打,形成了独特的办学优势和传统。
为了将该校发展成为一所多科性、综合性大学,需要进行重大调整,包括学科专业结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转变。
与其他驻青岛的公办本科高校相比,青岛农业大学的综合实力和学科建设处于相对劣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在公众中的知名度。有些考生因为分数不够高,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或者因为地理环境、住宿食堂等多方面与目标大学有差距,导致对学校的评价不高。
农学领域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其学术与产业圈子相对狭窄。
以园艺专业为例,研究苹果、柑橘和梨等大宗水果的学者较多,而专注于车厘子、蓝莓这类小众水果的研究则寥寥无几。
进一步细分,即便是同一种水果,也涵盖了育种、生化生理学、分子生物学、栽培技术、生产、包装运输以及采后加工等多个研究方向,具体到某一领域的研究者更是凤毛麟角,例如全中国从事蓝莓基因组研究的人员可能只有寥寥数人。
如果科研能够与实际产业生产相结合,将会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一些领导倾向于夸大前景,用各种政策文件和产业展望来吸引学生,却忽视了实际的应用价值,导致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
正如古语所言,“人无外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许多外行人并不了解,体制内最为理想的工作其实是像研究所、高等院校、规划设计院这样的二类公益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它们允许兼职工作,这与师范和公务员职业严格限制兼职不同,农业科学家兼职十份工作都是合理合法的,这正是产学研结合的体现。
农学领域的挑战在于追求博士学位乃至博士后的深造,这与教育学不同,后者本科毕业即可与青少年紧密互动。
当前形势下,美国农学博士奖学金年均高达25600美元,已超越多数中学教师薪资水平,而博士后薪酬更是可达五至六万美元,与深圳中小学教师相当。
农学要求高学历并非绝对劣势,毕竟许多前辈通过此路径成为疾控中心主任、政协副主席成就非凡。
人总是要有梦想的,农学家起码有有梦可做,师范生做梦的机会都没有。
全国有50万师范生,然而只有十几万人能成为教师,其中有编制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
这反映出教育领域的供需失衡问题严重,教育在GDP中所占比例较低,难以支撑如此多的师范毕业生就业。
农业虽然只占GDP的17%,但每年农学本科生的新入学人数仅有7万。
转向农业发展不仅能够解决部分就业问题,还能开拓新的利润空间,农业事业确实大有可为!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