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 记者 徐贤飞 傅颖杰 沈立

金华。图源视觉中国

传统制造大市金华,正向“智造”跃迁。十条重点产业链中,去年已有三条产值破千亿,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光伏及新型储能两条新兴产业。

“新气象”背后,也有新问题。采访中,一家电动工具企业负责人向我们“吐槽”,他们智能化生产线的15个数控技工岗位,已缺人半年。《2024年金华市10条重点培育产业链紧缺急需人才目录》也早已反映情况。此目录显示,十条链都缺各类人才,尤其是生产技能类职位的需求最高,占所有紧缺职位的56.94%。

有人缺,就有人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80余名学生还未毕业,就已接到多家企业的橄榄枝。

在这一“缺”一“抢”之间,折射出金华制造业升级的深层命题:当产业奔跑速度超过人才培养周期,职业教育该如何破局?

今年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一席话,令金华不少高职院校的老师陷入深思。

怀进鹏说:“我们国家的职业教育为我们国家的现代产业、现代制造业做出了相当的贡献,这个领域的70%人才是来自职业教育的培养。”他还表示,新技术的涌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机遇。

一边是企业招不足人,一边是教育改革的重大机遇。两者的矛盾之处,正是当下的现状,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先进制造业而言,传统职教培养的“金字塔”底部过窄,而产业需求的“金字塔”底座正在急速扩张,的确存在着企业开出万元月薪,依然“设备等人”的困局。

其实,这样的产业链“人才突围战”,几年前就打响了。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航拍。图源视觉中国

以金华职业技术大学为例,近4年,其先后与武义县、永康市共建了产业学院,专门为当地量身定制所需人才。近日,省教育厅公布的首批27个县域产业学院立项建设单位,金职大武义先进制造产业学院、浙中五金智造产业学院成功入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武义学院。这个学院联合武义县政府和本土企业共同组建,2021年9月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后,县财政真金白银地投入。眼下,投资14.12亿元、规划用地约270亩的新校区,已进入装修尾声阶段,准备今年9月开学,迎接第一批学子。浙中五金智造产业学院由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联合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王力安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

另外,在义乌市政府支持下,2023年,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管委会、浙江中国小商品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150多家单位和企业组建了义乌自由贸易发展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同年,在东阳市经信局指导下,浙江广厦建设职业大学也牵头成立了东阳市智能制造产业学院。

频频办学,依然缓解不了重点产业链工人紧缺程度,在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王科博士看来,足以说明教育改革需要更强的前瞻性。“育人比引进生产线更花时间,建校赶不上建厂,课程体系的更新也往往滞后于车间技术的迭代。这并非院校行动迟缓,而是市场需求的演变速度超出了教育体系的应对能力。”王科说。

这是一场速度的比拼。

从用人角度看,高职高专是高技能人才跨入生产线的“最后一关”。终点似乎慢了一拍,便要在技能人才的起点中职上抢时间

2022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按下“加速键”。当年2月,武义县职业技术学校、九峰职业学校、磐安职业教育中心三所中职,先后挂牌成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中学。2024年3月,国家级重点职校——金华实验中学挂牌成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附属金华实验中学。

另外,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也与上虞职校、东阳技校联合,开展数控技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中高一体化”联合培养。尤其是浙江广厦大学与东阳职教中心学校打通中高职壁垒,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环节进行共建,效果明显。最近三年,两校联合组队参加浙江省工程训练项目竞赛,获得了省二等奖、三等奖各2项。

除此之外,金华市以长学制人才培养为主渠道,逐步扩大中高职长学制试点,现已建成中本一体化培养试点8个。所谓长学制人才培养,是指有关高职院校和对口中职学校,联合行业企业,共同开展五年一体化人才培养。像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就与9个县(市、区)的19所中职学校开展长学制人才培养。数据显示,2023年、2024年,金华市长学制计划招生均超过8500人。中职学校长学制人才培养人数达到招生总人数的40%以上。

金华科技城。洪兵 摄

在金华实验中学的无人机实训中心,16岁的吕烁同学熟练组装调试无人机,并操控它将“救援物资”抓取后精准投放到目标点。作为金华职大附属中学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学生,他的成长轨迹清晰可见:中职阶段掌握基础技能,高职阶段专攻智能控制与系统集成,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培养方案制定。

这种“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培养体系,使得金华职业大学在市域内中高职一体化招生规模,三年内实现从700人到1700人的跨越式增长

但改革远非数字般顺遂。面对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九峰职业学校副校长范媚玲指出:"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地将中职变成高职预科班,关键在于重构产教深度融合的技能培养体系。"为此,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牵头成立无人机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创新开发"中高职贯通"课程体系,将中职阶段《无人机组装与调试》与高职阶段《无人系统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跨层级知识重构,形成12个模块化课程包。

而即将开学的金职大武义学院与武义县职技校,实施校园一体化设计、师资一体化培养、教研一体化推进、课程一体化规划、教学一体化开展、资源一体化共享的“六位一体”办学模式,以中高职院校为主体,精准对接武义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需求,推进优质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下沉县一级。

抢了起点,更要把握当下,让课堂与车间实现无界融合。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办法是,与联宜电机、正阳科技等产教融合型企业深度合作,成立现场工程师培养、产教融合班,实施“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实施了10个产教融合班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提升学生顶岗就业能力。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直接与企业联合办企业,让课堂从模拟生产向真实生产跃迁,在学生在“教学车间、仿真车间、生产车间”之间按需轮换。

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智能化精密制造产教园内,航空工程学院教师郑跃刚手持一个瑕疵零部件,向学生抛出问题:“这个产品的问题出在哪?”提问者身份特殊——他既是学校讲师,也是合作企业浙江京飞航空的工艺主管。在他身后,价值千万的数控机床正轰鸣运转,这里既是教学课堂,也是企业生产线。

浙江京飞航空制造有限公司,是金华职业技术大学通过浙江京华教育集团有限公司,与今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西子势必锐航空工业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的一家实体化公司。郑跃刚的学生们,本学期完成园区实践课程后,下个学期将进入“京飞航空”实践学习。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教务处处长倪淑萍介绍,学校秉持人才培养周期要跟上产业发展周期的理念,紧密对接技术融合化发展、对接企业生产化现场,采取真实项目、真岗真做的教学形式,将产业链中的技术资源要素有机融入教学全过程,重塑“即产即学、即研即练”教学形态。

在此理念下,在金华职业技术大学的实训室里,能够看到波音747等真飞机,就不足为奇了。而随着学校与企业联合成立了16家股份制公司,把生产线搬进实训室,搭建起实体化产教综合体,让实训室进入了“全真时代”。

尽管已是“全真”,但职业教育还是“跟跑产业”。如何实现从“跟跑产业”转向“伴跑产业”,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产业”呢?

华灿光电变迁。洪兵 摄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针对金华十条重点产业链,已开设服装与服饰设计、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十大产业链相关专业,实现“伴跑”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更是从学院设置入手,从根本上解决专业链与产业链匹配问题。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年年底,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就组建了航空工程学院。去年,又紧跟产业发展趋势,把原机电工程学院更名为智能制造学院。两个学院致力于培养航空交通类、装备制造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成立相关实验室布局未来产业。

尽管职业院校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仍有学者提醒警惕教育主体性在协同发展中被弱化。“教育体系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不应止步于被动适应,而应构建前瞻性引领机制。”王科说,“产业迭代速度与人才培养周期的错位,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超前半步’的预判能力——既要深入解析现有技术脉络,又要预判未来三至五年的技术变革方向。这种‘半步优势’既能保障课堂与车间实现技术同步,又能通过课程创新孵化行业标准,最终形成教育反哺产业的良性生态。”

另有学者表示,要让人才培养周期跟上产业奔跑速度,不仅仅是学校要发力,更要发挥政府、市场、企业等多方之手的力量,联手谋划布局。浙江师范大学殷硕函博士认为,在传统制造向“智造”迭代的窗口期,职业教育的响应机制需要构建“三维协同”新范式——政府统筹搭建产教供需大数据平台,行业协会建立技术预见性评估体系,龙头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开发全流程,以此破解人才培养滞后于产业升级的“时差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