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的高校圈里,常州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这两所传统意义上的"二本"院校,最近几年突然成了家长和学生眼里的香饽饽。别看校名里不带"985""211"这些金字招牌,但人家化工、电气这些王牌专业的毕业生,还没出校门就被中石化、国家电网这些央企提前预定。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两所学校部分专业的央企就业率,居然把省里好些重点大学都给比下去了。

常州大学的化工实验室里,总能看到穿着白大褂的学生围着反应釜做实验。这些学生手里攥着的不仅是试管和烧杯,更是通往央企大门的通行证。从炼油厂催化剂研发到高分子材料合成,他们的毕业论文题目直接对接中石化生产线的技术攻关项目。去年有个毕业生小组设计的废水处理方案,直接被扬子石化拿去用了,现在这群年轻人工作证上已经印着央企的LOGO。南京工程学院的电气工程专业更是夸张,教学楼里挂着国家电网江苏分公司的感谢锦旗。他们的学生大三就被拉去变电站现场上课,毕业设计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真刀真枪解决电网调度系统的实际问题。去年秋招季,国家电网在南京工程学院直接包场办了三天招聘会,差点把学校体育馆挤爆。

要说这两所学校凭什么这么硬气,得从他们扎根的产业土壤说起。常州大学背靠的是长三角化工产业带,从张家港的化纤基地到南京的石化园区,开车两小时能见到半个中国的化工巨头。学校教授们的横向课题经费,三分之一都来自这些央企的技改项目。南京工程学院更是在电力系统里深耕了二十年,江苏作为全国用电量最大的省份,每年电网升级改造需要的人才,光靠东南大学这些名校根本填不满。这两所学校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没去跟重点大学比论文数量,而是死死抓住企业最需要的实操技能。化工专业的学生大二就要考压力容器操作证,电气工程的学生没拿到电工上岗证根本毕不了业。

现在家长群里流传着这么句话:"考不上211不要紧,选对专业照样进央企。"常州大学化工学院去年秋招数据刚出来时,好多家长根本不信:二本院校的毕业生,怎么可能有20%进中石化、中石油?但看看人家课程表就明白了,什么《炼油厂设备维护实务》《化工安全生产管理》这些课,重点大学还真不一定开得出来。南京工程学院更绝,国家电网江苏公司的人事经理直接坐在教室里参与制定教学大纲,学生上课用的继电保护装置和变电站里的一模一样。去年有六个毕业生被分到苏南电网检修班组,上岗三个月就能独立带作业队,这事在系统里都传开了。

看着这些二本院校的逆袭,我倒觉得这才是健康的教育生态。咱们国家现在最缺的不是坐在实验室里发论文的学者,而是能在生产线上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骨干。常州大学那些整天泡在化工厂里的学生,南京工程学院跟着老师爬电线杆的毕业生,他们身上沾的机油、手上磨的老茧,才是央企最看重的敲门砖。
有人说这是学历贬值的表现,我倒觉得恰恰相反。现在很多重点大学的学生,简历上写着一堆光鲜的竞赛奖项,真到了化工厂连离心泵都不会操作。央企这些年在转型升级,需要的是来了就能干活的人才。像常州大学化工专业搞的"半年工厂实习制",学生毕业时早把DCS控制系统摸得门儿清,这种实用型人才哪个企业不抢着要?

不过这事也给我们提了个醒:高校的专业设置真得围着产业需求转。江苏作为制造业大省,化工、电力这些支柱产业每年的人才缺口摆在那儿。常州大学和南京工程学院能异军突起,就是因为他们把专业建在了产业链上。现在很多地方高校眼睛总盯着升格大学、申办硕士点,还不如像这两所学校一样,老老实实服务地方经济,培养企业用得上的人才。
说到学历歧视的问题,这两所学校的例子真是打了某些人的脸。以前总有人觉得非重点大学毕业就只能去小公司混日子,现在人家用实实在在的就业数据证明,二本院校照样能培养出央企抢着要的精英。国家现在大力推进产教融合,这种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应该再多些。要是每个地方都能有一所"常州大学",每个行业都有几所"南京工程学院",还愁制造业转型升级没人才吗?

最后得给江苏的教育部门点个赞,他们搞的这个"高校对接产业集群"计划确实有眼光。常州大学扎根化工产业带,南京工程学院死磕电力行业,这种错位发展的思路值得全国学习。现在很多省份还在拼命建综合性大学,也不管当地有没有对应的产业支撑。与其贪大求全,不如像江苏这样,让高校和企业拧成一股绳,把专业办出特色,把学生送进岗位,这才是真正造福老百姓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