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学前身是1927年创办的私立广州大学。2000年,原广州大学、创办于1958年的广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84年的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创办于1953年的广州教育学院、创办于1985年的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合并组建成新的广州大学。学校位列2023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第97名,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第134名,US世界大学排名国内56名,QS世界大学排名国内63,易度2024排名第156名。
广州大学现有大学城、桂花岗、黄埔研究院/研究生院“一校三园”。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设有25个专业学院,10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4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3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本科招生专业76个,其中理工类专业42个、人文社科类专业26个、艺术类专业8个,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交叉学科等十一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共计5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

学校不断优化学科结构,服务区域创新驱动,逐步构建起文理工相互支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学科体系,形成由四个省“冲一流”重点建设学科、14个省级重点学科和16个市级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构成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聚焦“新工科、新师范、新文科”建设,按照学科交叉融合思路布局了5个理工科和2个人文社科学科发展平台。初步形成了以土木工程、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环境工程、智能制造等为代表,服务广州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学科领域。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在《软科2019年中国最好学科》榜单中,网络空间安全列全国第4位,统计学列全国第7位。

广州大学承担重大重点科研任务能力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现拥有国家级科研平台(含培育基地)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51个。对接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布局,组建了网络空间先进技术研究、智能制造工程研究、计算科技研究、大湾区环境研究等15个科研团队。近年学校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显著进步和重要成果,涵盖了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材料等多个领域。
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领域,学校一项名为“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系统”的科研项目成功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图像识别算法,该算法在人脸识别、物体识别等领域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稳定性。这一成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安全监控、智能交通、人机交互等领域,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应用价值。

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广州大学研发出一种新型生物材料,用于人工关节的制造。这种新型生物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能够有效地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提高人工关节的使用寿命。这一成果已经通过了多项临床试验的验证,为广大的骨关节炎患者带来了福音。通过长期的研究,广州大学成功开发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生物医学分析方法。该方法在临床试验中得到了验证,并表现出了极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新能源材料领域,广州大学研发出一种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该材料具有高光电转换效率和长寿命的特点。这一成果已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太阳能发电站和移动电源等领域,为社会带来了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广州大学以“德才兼备、家国情怀、视野开阔,爱体育、懂艺术,能力发展性强”为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具有“广大底色”的创新型人才。学校不断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内的高校、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和风投资本对接体系,促进“双创”科技成果在大湾区的转化落地,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合作、国际化师资建设、国际文化交流,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成立多个国际科研合作平台。
广州大学与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签署多项产学研合作协议,建立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广州无线电集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腾讯科技、华为、360企业安全集团、广州越秀集团等近百家企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声像灯光等一批重要成果在广州塔、港珠澳大桥等国内重大工程中得到充分应用,制定数十份国家、省级行业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