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高考招生的「提前批」和「超短裙」已经不可分割,

排名中等良心学校提前批是学校王牌专业抢人用招数。

排名靠前学校提前批是学校提高最低录取分,提高在一省的最低排位用的套路。

提前批,如其名,是在普通批次招生之前进行的特殊招生阶段,特别是对于像飞行员这类专业,往往在高考成绩公布前就开始填报志愿了。

大部分提前批的志愿填报通常是在成绩公布后的5天左右,而普通批则一般在成绩公布后的10天左右开始。

提前批的主要类型:涉及军事、公安、航海、消防等领域。涵盖艺术类、体育类等。包括公费生(如师范、医学、农学类等)。围绕小语种、一些冷门或大类招生。

除了第一类和第二类,第三类的学生通常涉及的是一些较为冷门的专业

有些高考生为了提高自己的排名分数,会将所有专业都放入提前批,这对于低分进入高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提前批适合的考生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适合申请公费生,无论分数高低,都想尝试冲击更优质学校,明确自己未来专业规划的考生。

提前批的好处就是增加录取机会。

大多数考生都会填报普通批,但对于分数较低的考生来说,填报提前批无疑增加了一次机会,而且填报完提前批后仍可填报普通批。

对于国防生、公费生等,这些都是免费的,且毕业后直接安排工作,对有此需求的同学来说是一个好选择。

但增加了一次录取机会,也多了一层担忧,即一旦被提前批录取,普通批将不再录取,因此不能想着两者兼得;

与自身分数不匹配的风险,许多提前批的同学本可以进入更好的学校,这样直接造成了分数的浪费;

大部分提前批不允许转专业,虽然大类招生还有选择机会,尤其是公费生,一般是定向到小城镇,若中途放弃可能影响个人信用。

“提前批”的现代变体——“收割机”式提前批。

与顶尖学府挂钩的提前批项目,要么已成为过往云烟,要么局限于少数学校的保送生制度,虽免去高考之苦,却受限于专业选择且无法转专业,招生名额也极为有限。

名校在确保各专业招满学生的同时,还需维持分数线,这对招生办主任而言是一大难题。

于是,基地班和试验班成了名校解决专业冷热不均问题的利器,尤其在互联网信息发达的今天,就业市场反馈更为迅速。

为了吸引学生、维持学校排名,提前批的招生数量大幅增加。

因为名校之间的竞争,比的是本科一批的分数线,而提前批并不计入其中。

中高分同学应尽量填报排名靠前的院校,根据往年位次对比,假设自己是省内3000名,就应直接填报3000位次之前的学校,不必过早让自己被录取;

最好不要服从调剂,有些提前批存在调剂情况,一旦服从调剂可能会被不理想专业录取,这显然是不必要的。

并非每位考生都适合提前批。

提前批包括这几种情况

1.公费师范生。

2.公费医学生等定向类考生。

3.小语种专业

4.特殊类型的学校,如:外交学院。

5.香港高校。

6.基地班和实验班。

7.军队类的院校。

8.提前招飞的民航类院校。

9.公安、政法类院校。

10.综合评价类招生。

除非你符合上述适合条件之一,否则不要轻易尝试。

志愿填报是一场复杂的策略游戏。

需要获取充足的信息,对高校的招生规则了解透彻。

综合考量后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的短短十几天内。

做出一个关乎自己未来几十年命运的重要决定。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