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要再添一所本科院校?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意思。
明明漯河食品工程职业大学才刚升本没多久,怎么,又要来一所?
这就像刚吃完一碗红烧肉,紧接着又端上来一盘,幸福是幸福,就是怕消化不良。

漯河医专想升本科,这消息当地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了,要“力争纳入省‘十五五’高校设置规划”。
翻译过来就是:我们想搞,但能不能成,还得看省里点头。
这态度,谨慎中带着渴望,像极了想考高分的我。
漯河医专的底子其实不差,百年老校,历史悠久,占地面积也够大,师资力量也还行。
现有在校生一万七,规模也不小了。
按理说,这条件,冲一冲本科,也不是没可能。

但问题就出在这“冲一冲”上。
要知道,想升本科的专科院校,可不止漯河医专一家。
河南那么多地市,谁不想给自己地盘上多几个本科高校?
竞争激烈程度,堪比春运抢票。
里提到的商丘医专和河南医专,都是强劲的竞争对手,谁也不想落后。
更何况,漯河刚升了一个本科,省里再批,确实要掂量掂量。
毕竟,高等教育资源的分配,讲究的是均衡。

不能你漯河吃饱了,其他兄弟城市还饿着肚子不是?
这种顾虑,其实也挺实在的。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和高教资源均衡布局之间,总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如果只盯着“均衡”,会不会压制了地方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如果只顾着支持地方,会不会加剧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
这就像跷跷板,一头高了,另一头就得下来。
其实,地方政府热衷于推动专科院校升本,背后也有自己的考量。

有了本科院校,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就能提升城市的形象,就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这笔账,谁都会算。
但话说回来,升本,真的就那么重要吗?
与普遍认知不同,专科院校,并非天然就比本科院校低人一等。
职业教育,同样也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学历崇拜”时,是否忽略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和歧视?

很多家长,宁愿孩子去读一个三本,也不愿意让孩子去读一个专科。
这种观念,才是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
漯河医专如果真的能升本,固然是好事。
但如果不能升本,也不必过于沮丧。
与其把精力都放在“升本”这件事上,不如踏踏实实地把自己的专业做好,把自己的特色做强。
只要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专科院校,同样也能发光发热。
就像开头说的,漯河刚升了一个本科,现在又要冲另一个。
这股劲头是好的,但也要量力而行,也要看到背后的问题。
别为了升本而升本,到头来,反而忘了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