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大数据中心实验室内,分布式雷达数据中心正在形成月球正面三维成像;毫米波雷达实验室,一条小型生产线正在试运营……
记者走进刚刚被评为重庆市科技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的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看到该中心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汽车毫米波雷达自动化生产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供图
在重庆市政府与北京理工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的框架下,2019年4月,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签约落户两江新区。落地4年来,一个个计划变为现实,一份份蓝图纷纷落地。重庆创新中心正以澎湃的科创力量,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助力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张三维彩色地形图上,地面凸出、凹陷部分清晰可见。如果不事先说明,很难想到这竟是月球环形山地基雷达的三维图像。这张宝贵的“照片”,正是由“隐居”在两江新区明月山中的“中国复眼”一期项目拍摄的。它不仅能高分辨率观测月球,还能观测近地/主带小行星、月球、金星、火星和木星卫星等深空域目标。这也是国内首次实现对月球典型环形山雷达三维成像。
▲《新闻联播》报道“中国复眼”项目一期开机观测。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供图
“中国复眼”二期也正在建设,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综合性能最强的深空探测雷达,实现对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探测和成像。
“中国复眼”项目只是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工作成效的缩影。据该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重点围绕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先进空天等6大方向,建成25个研究所,获批省部级平台8个,与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中国汽研、巴西矿冶等共建联合实验室11个。
“我们自主研发的毫米波雷达是百度阿波罗生态唯一国产毫米波雷达技术方案和产品供应商,也是比亚迪智能汽车应用开放平台Dlink首批合作伙伴,自主研发的车端角雷达已进入小康汽车供应商体系,前向雷达已成为重庆迪马工业公司指定使用产品,超距交通雷达获批川渝联合重点研发项目。”谈及成果转化,重庆创新中心孵化的企业——重庆睿行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道,将毫米波雷达技术落地应用,不仅在技术方面具有国际领先性,在成果方面也在重庆得到了广泛应用,孵化的产业化公司累计产值破亿元。
在创新平台支撑下,一批从“0”到“1”的创新成果先后落地。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聚焦产学研协同创新、重庆产业布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方面,已累计获批科研项目535项,孵化9家科技企业,完成知识产权作价入股。同时强化市场导向,助力企业发展,作价金额与社会融资双双突破3500万元。
“在这里,青年学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术规划去建设实验室。”已在北京从事航天遥感电子产品研发10余年的张玺选择来到重庆。他说道,“科研单打独斗可不行,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在人才培养、政策机制等方面给予了大量支持,为我们吸引来无数人才,我们团队一年内就发展到20余人。”
“我回国入职学校的第二年,就来到了重庆,”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张伟锋2019年入职北理工,2020年就作为柔性教师加入重庆创新中心,现在每年有1/3以上时间在重庆工作,组建了近20人的队伍,建成了微波光子实验室,研制光子芯片核心器件。
“柔性老师是我们发展的‘源泉力量’,我之前是张老师的博士后,出站后就决定留在这里了。”在设备先进、宽敞明亮的微波光子实验室,王彬与队友正在研发一个集成光电子芯片项目。王彬说道,“在重庆开展芯片研究有很大便利,这里有芯片厂家,能让我们研发芯片的周期缩短一半,技术迭代更快。”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不断强化属地队伍建设,以打造科技人才高地为目标,引育协同聚才,目前已汇聚近600人的科研队伍,属地化人才占75%。“柔性+专聘”人才引育的头雁效应和聚集效应逐渐凸显,累计引进6个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建成的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博士后60名,吸引已出站博士后20人留渝工作。积极探索“教学理论在本部,科研实践在属地”的非全过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产教融合培养新模式,成功获批重庆市首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招收研究生超400人,在渝培养研究生超500名。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科研院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供图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重大战略,服务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和‘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按照“做实、转化、一流”的指导方针,全面推进科技、人才、产业“三位一体”融合发展。以先进应用研究为牵引,突出重大工程研发支撑和硬核科技企业孵化,打造高层次人才汇聚高地、高能级应用研发中心、高水平产业培育基地,建设“一流”的校地合作新型研发机构,在新时代新征程新重庆建设中贡献科创力量。
记者:龙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