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3年。当时,它并非单纯的一所高校,而是由复旦大学分校、华东师范大学仪表电子分校等多所院校合并而成。
那个时代,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所新成立的学校,认为它不过是一个由多所院校拼凑而成的“杂牌”大学。
它的定位,一度也只是作为许多考生的“保底”选择。

1994年,上海市政府推动了一个历史性的变革,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以及上海科技专科学校四校合并,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知的上海大学。合并后的上海大学,集中了更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逐步打破了过去低调的形象,发展迅速,并且成为了上海市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大学还吸纳了上海法律高等专科学校,奠定了今天法学专业的雄厚基础。
1997年,上海大学凭借强劲的学科实力和迅速崛起的势头,成功进入了国家的“211工程”,成为全国重点支持的大学之一。
“211”之后的重大转折:法学院的独立
2004年,上海大学的法学院因各种原因与母体大学分离,独立成为了上海政法学院。这个举措一度让外界对于上海大学未来的发展产生了诸多疑虑。
这一转折,不仅是上海大学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故,也成为了上海政法学院成长的“催化剂”。
上海政法学院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在法学领域积累了深厚的学术底蕴,赢得了广泛的声誉和尊重。
法学领域的“逆袭”与突破
上海政法学院的法学教育发展可以说是“逆袭”的典范。虽然在最初的几年里,它没有得到很多资源和支持,但学院始终没有放弃对教学质量的追求。凭借扎实的学科建设和不断更新的教学模式,上海政法学院的法学专业迅速崭露头角,特别是在监狱学和社区矫正专业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上海政法学院在“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其监狱学、社区矫正专业获得了A+评级,位居全国第一。
这一成就,标志着上海政法学院在这些领域的学术水准和教育质量已经达到了全国顶尖水平。
不仅如此,上海政法学院还在法学领域不断创新,开设了人工智能法学等前沿课程,培养了大量拥有跨学科知识的法学人才。
近年来,上海政法学院还获得了教育部和司法部的多个法律硕士项目的批准,成为全国少数拥有这些项目的高校之一。
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
除了法学的稳步提升,上海政法学院还在多个学科领域进行了创新和发展。学院设有法学、国家安全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多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并且积极培养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专门人才。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学校的学术竞争力,也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机会。
特别是在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获得后,上海政法学院已经具备了培养高层次法律人才的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法学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从“二本”到“更名大学”:上海政法学院的未来
虽然上海政法学院在法学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其更名为“上海政法大学”的梦想仍在不断追求中。
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保障
上海政法学院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也值得一提。根据2023届毕业生的数据统计,学院的就业落实率高达89%,其中41%的毕业生选择了签订就业协议的形式,24%的毕业生选择了签订劳动合同的就业形式,14%的毕业生出国留学。国内升学的学生中,有26.67%的学生选择继续在本校深造,而38.15%的学生则进入了“双一流”建设高校。
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上海政法学院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学校的教育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