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9月,当我的大部分师专同学都回甘肃各地当了老师,我通过专升本考试踏入了当时的西北民院,继续两年本科学习。


能继续读两年本科,也是托爸妈的福气。爸妈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毅然盘下了(甘肃方言,意思是接手了)老家小镇上的一家商店,我两年的学费和每个月的生活费才有了着落。

西北民院在五泉山下,可以说是依山傍水,背靠兰山,面向黄河。学院里也是错落有致,亭台楼阁。

9月的兰州,也是烈火骄阳,军训了两周,脸上蜕了一层皮。

班里的同学倒不陌生,就一个班,40多个人,大多数都是以前师专里一个系的。当年我们那一届,兰州师专中文系有8个班,占了专升本到西北民院的绝对主力,另外就是甘联大还有几个其他大专院校的。

因为当时学校扩招了本科,宿舍不够。我们专升本的男生宿舍就分到了校外,就是民院西门一出门过铁路涵洞那栋公寓楼,我记得当时的名字叫“民泰楼”。恰巧我又和以前一个系的另外两个同学分到了一个宿舍,一个兰州本地的,一个庆阳的。毕竟以前在师专就认识,本科又是同班同宿舍,关系自然非常融洽。

军训完已经是9月下旬。还记得军训结束后,为了迎接我们这些刚入学的学生,学校举办了迎新晚会,就在我们军训的大操场上。

当天学校特地请了专业的舞台和灯光搭建团队,音响效果和灯光效果自然没得话说。初秋兰州的夜晚,凉风习习,同学们欢聚在大操场上,看着各个系的师哥师姐们表演的节目,叫好声不绝于耳,整个操场都是青春的气息。

至今还记得有个师哥单独演唱了一首张学友的《礼物》,台风稳健,在那套音响效果极佳的音箱的配合下,仿佛张学友来到现场演唱一般。当然,那天晚上,不知多少刚入学的学妹们没有睡着觉!

因为住在校外,学校西门外的铁路涵洞成了我们上下课的必经之路。当然,在2004年,住在学校里面的同学也习惯于从涵洞穿行。因此那个铁路涵洞是多少民院人最亲切的记忆。涵洞两头的各种摊贩,靠近西门这边步行阶梯两边的餐馆,承载了多少民院人的美食记忆。


没有翘课和在网吧里包夜的经历,在那个年代,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大学生活。我印象中大学的课安排的很松,有时候早上就8点到10点一节课。课一结束,几个玩的好的男生眼神一对,脸上露出“大家都懂”的笑容,然后一窝蜂的冲向了开在学校正大门旁边的网吧里,联机打起了当时最火爆的一款局域网游戏“CS”,一直酣战到中午吃饭。当然,当时班上的几个有几分姿色的女同学也跟着过来,说是看我们打游戏,实则“芳心暗许”。

除此之外,男女同学也喜欢约着一起去最近的甘南路那边去吃饭、泡吧、喝酒。经常走的路线就是从民院西门出来,穿过民大隧道,沿着自由路到永昌南路,右转就到了甘南路。

那时总记得开在永昌南路的一家酒吧,晚上人声鼎沸,黄征的一首“爱情诺曼底”被现场歌手演绎的淋漓尽致。我们大学生即便不去酒吧,就是路过那里,或者坐在马路边回民摆的摊位上,喝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一边听着酒吧里传出的歌声,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我喜欢甘南路,因为甘南路是兰州市的酒吧一条街,当然基本上都是“清吧”,有一种异域风情的感觉


虽然当时父母在老家小镇上开了一家小商店,每个月的生活费能按时打过来,但想着父母赚钱不易。在本科第二年时就不问家里要生活费了。自己通过中介找了几个高中英语家教,基本能把自己养活得住。

我有个学生就住在东方红广场那里,从民院到那里,甘南路是必经之路,所以,甘南路是我用我的双脚丈量过的,所以我对甘南路有着深刻的感情。

每当从学生家上完课出来步行在甘南路上时,心情就无比舒畅。看着一家家装修迥异颇具异域风情的酒吧,鼻子里闻着附近兰州卷烟厂发酵烟草后浓郁、醇厚的烟草香气,顿觉身体上的每一个毛孔都舒张开了,感觉如此美妙。

母校的留给我的记忆实在太多了,味觉的记忆也不得不提一下。兰州自古就有“金城”之称,可见其物产之富庶。我虽已经在兰州上了三年学,但西北民院附近的美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穿过自由路,在白银路和永昌南路交汇的十字路口,有一家牛肉面叫“马有布牛肉面”,这家店子在那一片名气确实很大。我和同学基本上两三天就要去光顾一次。后厨里清一色回族精神小伙,用来下面的锅格外大。牛肉面摆上桌子,那是典型的一清二白三红四绿,对应的就是汤清面白辣椒油红葱花蒜苗绿。这家牛肉面构成了我本科学习阶段的美食记忆。另外永昌南路夜市上回民摆摊子做的羊杂汤和老字号羊肉串,那自不在话下。

啰啰嗦嗦写了这一大堆,就是有感而发,想念我的母校了。哦,对了,补充一下,2004年,西北民族学院正式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