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高计划”高职院校,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简称。“双高”是指“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
“双高计划”的实施背景是什么?
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更高质量的高职教育体系已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必须朝着“强职教”的方向发展。
从国内经济发展的角度讲,是国家经济转型、大力发展高职教育的需要。像普通高校,它就有“211”工程、“985”工程、“双一流”建设等重点项目,而高职学校就缺乏类似的战略支持。

“双高计划”的实施有什么作用?
以前说到好的高职院校,一般指 100所示范院校、100所骨干院校,这 200所高职院校确实起到过引领作用。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部分高职院校升格本科,进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序列,急需新的政策指导和筛选机制,而“双高计划”生逢其时。
(一)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二)促进院校之间的竞争与发展
“双高计划”五年一个支持周期,五年后根据绩效进行考核,优胜劣汰,这意味着五年内的建设成效很关键。
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打破“终身制”,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力,促进其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
(三)加大了国家专项资金支持的力度
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资金对“双高计划”给予奖补支持,发挥引导作用。地方财政也随之增加经费投入。
如果再加上行业企业的支持,这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实质性的意义。之前一直缺乏这方面的实际投入。

“双高计划”的首轮计划是什么?
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双高计划”正式提出。
2019年12月10日,教育部、财政部公布了首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名单,共197所,其中56所,“高水平专业群学校”141所。
从省份上看,197所单位覆盖了29个省份。其中江苏省共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总数位居全国第一。在56所“高水平学校”中,江苏7所、浙江6所、广东5所,这3个省份占了总数的近三分之一。
从类型来看,理工类高职院校占据了一定优势。理工类共有105所入选,其次是综合类院校(50所)、财经类(17所)、农林类(15所)、医药类(5所)、艺术类(4所)、政法类(1所)。
从专业上看,覆盖了18个高职专业大类。布点最多的五个专业分别是装备制造、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农林牧渔。
“双高计划”的发展规划是什么?
计划到2035年,一批高职学校和专业群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引领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相关政策、制度、标准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形成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实施“双高计划”需要处理好的问题有哪些?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首轮计划中的197所高职院校,在布局上呈现东部沿海地区多、中西部地区少这一不平衡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共有101所院校入选,占总数的51.3%;中部地区共有50所院校入选,占总数的25.4%;西部地区共有46所院校入选,占总数的23.3%。
(二)专业群建设标准缺失问题
目前多数院校的专业群建设“投机取巧”,简单拼凑,建设过程中缺乏逻辑性和科学性。
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企业的意识薄弱,企业参与度低,会导致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与企业岗位群对接滞后、吻合度低,形不成校企优势互补的效应。
(三)跨国交流不畅,经验互动不足
缺乏引导或促进高职教育跨国交流的顶层机制,缺乏系统性的有力组织。合作办学大多是高职院校招生的“幌子”,并未形成实际的教育借鉴意义。
高职国际化进程中,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课程等软件基础,都受到实际的条件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