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这所既不是 985,也不是 211,却成功评上“双一流”的高校,它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和实力呢?

历史底蕴深厚,承载伟人期许

“湘潭大学”这四个字,是由毛主席亲笔题写的!它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后,坐落于湖南省湘潭市。1978 年,湘潭大学就被评为全国重点大学,起点非常高。在很多 70 后、80 后的记忆里,湘潭大学知名度很高,那个年代全国重点大学就是最好的招生招牌。

学科优势凸显,数学领军多科共进

湘潭大学入选“双一流”的核心驱动力在于其卓越的数学学科。它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 基地,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 B+等级,处于国内数学领域的领先地位。湘潭大学还建有全国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推动了数学与实际应用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除了数学学科,湘潭大学在法律、应急管理、公证理论研究等领域也特色鲜明。比如,它是中国首个公证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首个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为相关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和人才输出。

科研创新显著,国家奖项权威认可

科研成果是高校实力的重要体现。2019 年,黄云青教授主持的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可是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级别奖项之一。充分证明了湘潭大学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与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优异,拔尖计划引领效应

湘潭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加入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 2.0,数学学科吸引并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子。像韶峰班等特色项目,以高标准的选拔机制、优质的教育资源和严谨的学术氛围,在高考录取中分数线极高,反映出社会对湘潭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高度认可

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产学研合作紧密

湘潭大学积极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发展。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参与国防科技创新与地方产业转型升级。依托特色学科平台,为行业标准制定、政策咨询、人才培养等提供重要支撑。

从“一穷二白”到“双一流”的奋斗历程

湘潭大学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1958 年创办,1959 年因故停办。1974 年在湘潭远郊的黄土坡上复校,当时的校园可以用“荒山一片、楼无一栋、房无一间”来形容。1977 级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回忆,学校和农村相差无几,第一学期很多课在食堂上。

但上级对湘潭大学的关注和关爱从未缺乏。从 1975 年至 1978 年,湘潭大学从近 90 所名校调进 622 名优秀教师,为学科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石。以数学学科为例,培养了多位院士和优秀人才。如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6 所高水平大学合作共建湘潭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实力见证,数据说话

在 ESI 排名中,湘潭大学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六个学科的 ESI 排名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 1%。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41 个、省级一流学科建设点 15 个,涵盖十大学科门类。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 1938 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超过 78%。拥有国家高层次人才 40 余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 1 人、俄罗斯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1 人、中国工程院双聘院士 5 人、中国科学院双聘院士 10 人,以及省级高层次人才 120 余人。学校还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 4 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

在最新一轮的学科评估中,湘潭大学共有 20 个学科上榜,其中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法学 3 个学科获评 B+等级,位列参评高校前 10%-20%。

在高校排名方面,2024 年软科高校排名中,湘潭大学位列第 102 位;在校友会高校排名中,湘潭大学位列第 104 位。录取分数线在湖南省内也位居前列,吸引了大批优秀学子报考。

湘潭大学用实力证明,它虽然没有 985、211 的光环加持,但凭借着深厚的历史底蕴、突出的学科优势、显著的科研创新、优异的人才培养和积极的社会服务,成功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它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要有情怀、有努力、有奋斗,即使地处非省会城市,也能创造出傲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