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将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进行调整:土木类相关专业、交通类专业归并为一组,实际归属管理学的工程管理专业单独成组。
这一变化,从学科相关性而言无疑更为科学。但让人稍感遗憾的是:对于机电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并未按上述逻辑将归属管理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单独成组。
二、招生专业&人数变化
对于物理类招生人数变化,结构化地看,主要是:计算类招生人数减少最多达107人,集成电路等专业招生人数也缩减较多。总体看,强工科偏热门的专业均有不等幅度的缩减;而制药工程、数字经济等偏冷门的专业招生人数增加。
增加了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感知工程、化学、应用统计学专业招生。其中智能感知工程可视为对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升级及补充(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减少招生53人、该专业招生35人)。
历史类招生1193人,其中本部招生1073人、揭阳校区招生120人。较去年分别增加109人、46人。地方专项招生60人,与去年持平。
三、最低录取排位变化
物理类、本部、普通专业,53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提升、仅13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下降!
排位下降较大的专业主要是土木类、交通类、测绘类、环境类、专业,均为偏冷门专业。
与深大相似,排位提升较多的并非理工科热门专业,而是会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土地资源管理等文理兼收专业,以及化学类专业;并且进一步蔓延至在热门工科专业中相对偏冷的机械类专业!而从排位提升的幅度,更达惊人的5~10分!
物理类、本部、中外合作专业,3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提升、3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下降。且无论是提升还是下降,幅度均较大,约为-10~7分的变化。
物理类、揭阳校区,2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提升、5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下降。对地域、由地域引发的师资和教育资源的担忧,是形成这一态势最主要的原因。其中电子商务专业受其冷门因素叠加,下滑1.4万个排位、实属惊人。其他专业的变化基本在-2~4分的范围内。
历史类、本部、普通专业,9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提升、2个专业的最低录取排位下降,与且排位下降专业的幅度都极小、基本可认为是持平。换句话讲,是普涨的局面!且绝大多数专业的上涨幅度都较大,在2~8分的范围内。
历史类、本部、中外合作专业,去年仅1个招生专业,录取排位下降3000多,约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