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大学停招27个本科专业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事实上,整个高等教育专业调整优化正在加速。2024年,教育部共增设国家战略急需专业布点1673个,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布点1670个。

学着学着专业没了,已成为不少高校学生当下的经历。专业大洗牌的背后,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有些专业,人才已经饱和,大学生很难就业,专业停招也在情理之中。即便是一些还在招生的专业,也需要升级。

去年全国两会时,全国人大代表、同济大学原副校长顾祥林在接受上观新闻采访时就说过,技术在升级,大学的学科也要升级。他本人一直在同济大学从事土木工程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长期的研究、教学和管理实践使他认识到:虽然同济大学土木类的相关学科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国家和上海市的发展作出过很大贡献,但学科之间融合度不高,想让这个专业有效支撑建筑业的转型升级、支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向前沿科技,拓展研究方向,优化育人模式。

以建筑业为例,本来是一个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今正逐渐面临劳动力短缺的窘境;加上在一些极端环境下单靠人力无法作业,需要现代信息技术赋能。相应地,大学中的相关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内涵也需要拓展,让这些专业更好地与产业需求相匹配。

正是专业内容与市场需求不适配的问题日益凸显,造成了相当大的就业压力,所以必须充分考虑高等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问题,通过调整专业布局与市场形成新的相对平衡的供需关系。在时代的需求面前,与时俱进的专业调整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课。

原标题:大学的专业不仅要调整,还要升级|视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