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电子信息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具有理工融合的特点,涵盖的学科领域主要有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培养能在相关领域内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的设计、制造和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学科专业知识: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学科和专业类基础知识须涵盖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系统与应用、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波等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除上述学科与专业类基础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应包括理论物理基础、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器件物理、集成电路、微波工程、物理光学、光导波、激光原理、光电子学、工程图学中至少4个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

2024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排名

从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最好学科排名来看,电子科学与技术排名最高的是电子科技大学,其位次百分比为前1%,为8星级专业。看来,电子科技大学作为两电一邮中唯一的985高校,不负电子科大的名字。

清华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样表现不俗,也是8星级和全国前1%学科,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顶尖高校之一,工科领域向来说一不二,电子科学与技术能够有如此成绩并不让人意外。东南大学位居第三位,其电子科学与技术是我国的前5%学科,星级为7星。

令人意外的是北京大学,其电子科学与技术同样是7星级学科,百分比位次同样是前5%,表现不俗。世人皆知北大的文理医实力强横,没想到工科方面同样表现不俗,目前来看,计算机、电子科学与技术都已经位列我国高校前列

电子科学与技术7星级学的高校还包含两电一邮的另外两所高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也都处于我国前5%高校行列,表现不俗;南京大学的该学科为6星级学科,同样进入了全国前5%学科。

除此之外,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以及浙江大学的电子科学与技术都是6星级学科,位列我国高校的前10%学科行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邮电大学的该学科都是5星级,同样进入了前10%。

按照第四轮学科评估的比例计算,上述14所高校的A类学科高校。其中电子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为A+,东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以及南京大学评级为A,而另外7所高校的评级为A-。

电子科技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简称电子科大,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管理的全国重点大学,位列国家首批“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学”A类高校和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是一所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理、工、管、文、医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学校校史:电子科技大学原名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成立于1956年9月,由交通大学的电讯工程系、华南工学院的电讯系和南京工学院的无线电系合并创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无线电大学。1960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61年划归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被确定为七所国防工业院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电子科技大学;2000年划转为教育部主管,同年建立研究生院。

科研平台:截至2024年8月,电子科技大学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研究中心)2个,共建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业创新中心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1个,其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5个,省部级科研机构70余个。

其他内容:截至2024年8月,电子科技大学有清水河、沙河、九里堤及永宁(在建)4个校区,校舍总建筑面积149万余平方米;设有40余个教学科研单位、研究机构,65个本科专业;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8个博士后流动站;有教职工3800余人,在读本、硕、博学生42000余人;有13个为国家级特色专业,32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结语

校友会排名首发于2014年,目的是为全国高考及考研考生填报志愿和中国大学“双一流”建设提供权威参考,排名结果得到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在教育界形成广泛的学术影响、社会影响品牌口碑。校友会2024中国最好学科遴选标准:1)全国排名前5%学科;2)全国排名前5名学科;3)中国八星级学科(8★)、中国七星级学科(7★)和中国六星级学科(6★)。

2024校友会中国大学最好学科排名评价体系由思政教育、教学质量、杰出校友、高层次人才、科研平台、科研成果、科研项目与社会服务等八大一级指标组成,以艾瑞深“大学360度全景数据平台”为数据支持,围绕着“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大校友”评价体系框架对中国大学学科发展水平展开系统评价,涵盖200多项体现中国大学学科建设水平的核心评测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