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企业蓬勃发展,民营经济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2月17日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

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支持。近年来,一系列与民营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增量政策密集出台,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成本降低、融资便利性不断提升


见行见效 金融支持民营企业不断加码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金融是其中重要一环。

为持续加强民营企业金融服务,202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八部门发布了《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推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25条具体举措,强调从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出发,为民营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资金供给。

在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金融机构逐步健全“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让民营企业在金融方面的可得性、覆盖性和可持续性实现了大幅提升

一组数据可以透视金融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信息,截至2024年6月末,全国民营企业贷款余额71.8万亿元,同比增速9.0%,较各项贷款增速高0.8个百分点。2024年上半年,全国新发放民营企业贷款利率3.90%,同比下降0.58个百分点,2018年以来,累计下降3个百分点。

“‘量增、价降、面扩’概括了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成效。”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这背后是金融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围绕民营企业需求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创新。

近年来,国有大行积极发挥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头雁”作用,陆续出台金融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和实施意见,推动资金、渠道等资源进一步向民营经济倾斜。《金融时报》记者从农业银行了解到,截至今年1月末,农业银行民营企业贷款余额(监管口径)6.73万亿元,较年初增加近2000亿元,贷款余额和增量均位居同业首位。

各家股份制银行也积极发挥自身优势,争当服务民营经济的“排头兵”。以光大银行为例,自《通知》发布以来,该行不断夯实支持民营经济的机制保障,制定了《中国光大银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服务方案》,通过单设民营企业信贷计划、制定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尽职免责机制,有效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从业人员展业顾虑。2024年末,光大银行民营企业贷款增速明显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


凝“新”聚力 护航科技企业破浪前行

从会扭秧歌的春晚AI机器人,到横空出世便震惊全球的DeepSeek。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日新月异,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营企业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10年前,中国民营企业的主体还是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开发商,但当下中国民营企业的代表已经是成长为全球科技巨头,如华为、比亚迪、阿里巴巴、腾讯、宁德时代等。”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表示,“从本次座谈会的参会企业来看,‘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这既肯定了过去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相关领域的技术突破,又凸显了当前政策层面对科技创新的全面支持。”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数量占企业总量的比例提升至92%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扩大至92%以上。

对于无数乘势而上的民营科技企业来说,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以车企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品牌凭借过硬的质量和高性价比,逐渐赢得国内国际市场青睐。作为我国民营龙头车企,比亚迪2025年开年首月销售量即超30万台。自2002年与比亚迪合作以来,中国光大银行围绕比亚迪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销售—消费”的全链条金融服务体系,并在深圳分行成立供应链金融事业部,专项服务比亚迪上下游企业。截至2024年末,光大银行“全程通”业务累计服务比亚迪经销商上千户,开票金额再创新高;汽车分期业务放款超数十亿元,惠及万余户消费者。


细化落实 破解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自《通知》发布以来,针对民营和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金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行业的各类市场经营主体,需要久久为功。

“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对难题进行拆解,从结构上分析和解决问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有两方面结构性矛盾需要关注:一是民营企业融资难主要表现在首贷、长期贷款、低息贷款方面;二是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民营企业对融资更加渴求。

“民营企业分属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实际融资需求千差万别,这对银行机构的‘会贷’能力无疑提出更高要求。”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表示,缺数据、缺征信、缺担保是当前民营企业的普遍现状,提升信贷服务能力是下一步银行信贷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此,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建议,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企业、银行、政府各方责任共担和损失分担机制,如不断完善政府主导的融资担保体系,尤其是民营和小微企业信贷担保体系,建立民营和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减少民营和小微企业“三缺”对融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