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发展历程
中山大学力学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新中国力学专业技术人才的输送基地之一。历经改革与发展,已形成从本科到博士完整的培养体系。设置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下设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固体力学等3个二级学科。研究领域涵盖动力学与控制、流体动力学与工程、结构安全与防护等方向,为航空航天、海洋、材料、交通和生物医学等新工科领域提供理论支撑。
近年来,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积极拓展科研领域,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在非线性力学、计算力学、应用力学等方向取得了显著成绩。此外,还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术影响力。本专业依托航空航天学院办学,应用背景明确,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智能仿生飞行器、高超声速推进、空间引力波探测、超材料结构等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中国学科评级结果,中山大学力学学科获评为A级学科。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航空航天学院
2. 专业定位
本专业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域,面向学术前沿、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围绕中山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以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重大科技领域中的关键力学问题为导向,培养基础扎实、应用创新能力突出、品学兼优的复合型卓越人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定位
3. 培养目标
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生产实习和科研指导等,培养出具备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具体包括:
-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生将系统学习数学、物理和力学等基础课程,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
-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实习和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 国际视野: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展国际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 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领导力和沟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4. 培养规格
专业总学分为162学分,其中实践教学学分41学分。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4年。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达到如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 牢固掌握数理和力学知识,为从事科学研究和大型工程设计与分析打下基础。
- 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够从事航空航天、机械、海洋、交通和生物医学等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及设计分析工作。
- 熟练掌握专业英语,能够进行英文科技交流、论文阅读和写作,掌握通用的专业软件和基本程序设计。
- 具备设计和实施工程实验的基本能力,包括实验设计与分析、实验数据分析与解释、形成有效的结论。
-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 具备文献调研、论文写作、学术报告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 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应对未来发展。
- 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专业特色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特色
1. 师资队伍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现有教职工26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工程师\实验技术人员4人。近3年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八院,东方红卫星公司、南航、广汽、中广核等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聘用行业导师10余名。近3年,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中山大学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国力学学会优秀教师3项;省级教学团队1项;教学改革项目8项(含国家级3项、省级1项);《工程力学》课程开展慕课项目建设;教材项目10项立项。
2. 实践平台
- 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学院配备了现代化的力学实验室,涵盖材料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力学虚拟仿真等7个教学实验室,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近3年,本科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资金逾1.1亿元。
- 校企合作:学院与南方航空集团、中航通飞集团、中广核集团、广汽集团等龙头企业和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多个大中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优质场所和资源。
- 科研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通过项目实践提升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研成果
- 高水平科研成果:近五年内,教师团队共发表SCI论文200余篇,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0余项。
- 学术交流:学院积极组织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与世界各地的力学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术影响力。
- 优秀毕业生:学院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航空航天单位、科研院所和高校,不少毕业生成为行业骨干力量,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学业支持
学院为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他们在学术和个人发展上取得成功:
- 导师制度: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提供学术指导和生活帮助。
- 奖学金制度:设立多种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 国际交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拓展国际视野。
三、课程体系
低年级学生注重课程内容学习,熟练掌握各学科重要理论和核心公式,夯实数理基础的同时逐步了解专业领域瓶颈问题和前沿发展;高年级学生注重亲自参与科研项目和实习实践,提高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形成创造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
- 学科基础课程
按照学科方向设置了《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流体力学》《计算流体力学》等核心基础课程,逐步夯实数理思维和力学基础,并满足个性化培养需求。
- 专业特色课程
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打造了一批具有力学交叉特色、面向学科发展前沿的专业特色课程:《力学导论》《结构设计与实践》《微重力流体力学》《水动力学》等,增强学生的学科交叉意识和学术创新能力。
- 实习实践课程
开设《认知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结构工程软件》《实验固体力学》《实验流体力学》等实习实践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工程实践,开展实地调研、设备操作等工作,强化行动力和创造力。
- 本研贯通课程
建立完善的本研贯通培养机制,开设《弹塑性力学》《冲击动力学》《连续介质力学》等本研贯通课程、荣誉课程,与研究生阶段学习平稳过渡,为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方案,因材施教。
- 思政教育课程
开设课程思政示范课,邀请力学系教授刘济科副校长、航空航天学院吴志刚院长等专家学者为学生上思政课,组织思政教育活动,推动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学生的全方面、多角度发展与进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企业发展需求、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等。
四、培养成效
1. 学业支持
学院目前有打造了成熟的机制体制来带领学生从事科研创新训练,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学院依托《国家大创项目》等课程与项目,组织教师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提炼出能够由本科生完成的课题,创建“团队化、探索式、自主性”人才培养模式,组建由多名教师组成的团队提供全方位指导,将学生依照他们对各科研方向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采用互助式学习方式参加科创训练,并且鼓励、指导学生团队积极申报国家大创项目。这样在贯穿多个学期的长期综合性学习与科研训练过程中,以课题来牵引学生的学习过程,发挥多教师专业互补优势,将科研与教学、经验与知识、理论与实操充分融合,实现学生自己的探索式学习,激发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用创新需求牵引学习兴趣,训练科研思维,尽情释放学生的想象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将想象化为实际的创新创造能力。自2020年以来,获批大创项目数目如下表(总计国家级9项、省级9项、校级74项)。自2021年以来本科生累计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以上。
近四年学院学生获批大创项目数目
2. 学科竞赛
目前学院依托力学结构协会、本科生微纳卫星协会、无人飞行器协会等,实现学生兴趣引导下的学习。并且安排专门师资力量组织带领学生团队参加力学学科相关的竞赛,既包括周培源力学竞赛等理论性强的比赛,也包括结构设计大赛等实践性强的比赛,还包括相关航空航天类的专业型竞赛,积极推动学生通过参加竞赛强化力学基础的学习,扩宽学术视野,了解本学科在航空航天等重要国防工业、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国家重大基础建设中的应用。自2020年起,学院参加各类竞赛获奖人次如下表。
学院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近四年获奖人次
获奖人次 年份 | 国际级竞赛 | 国家级竞赛 | 省部级竞赛 |
2020 | 15 | 12 | 24 |
2021 | 16 | 18 | 20 |
2022 | 14 | 36 | 38 |
2023 | 23 | 42 | 44 |
3. 升学深造
学院积极鼓励、推动、并且制订措施协助我专业学生在本科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以适应当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每年专业保研比例接近30%。我专业多名教师从海外引进,对希望前往海外留学的学生提供深入的咨询,并依托自身资源向海外优秀学校推荐本院学生。目前学院近年来本科生毕业后继续升学深造比例在80%左右。多名学生毕业后前往北大、清华、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国内高校以及海外名校继续深造。下表给出了近四年来,力学专业学生本科毕业生海内外名校深造的学校名称与人数。
近年来力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国内外名校深造人数
年份 | 深造院校及人数 |
2021届 | 中山大学22人、北京大学1人、上海交通大学1人、南京大学1人、复旦大学1人、中国科学院大学1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1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人、中国航空研究院1人、佐治来理工学院1人、曼彻斯特大学2人、香港科技大学1人、悉尼大学1人、宾夕法尼亚大学1人、美国东北大学1人 |
2022届 | 中山大学29人、清华大学1人、上海交通大学2人、复旦大学2人、浙江大学1人、哈工大2人、中国科学院大学1人、中国科学院4人、同济大学1人、兰州大学1人、英国格拉斯哥大学1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人、香港大学1人、美国范德堡大学1人、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1人、香港科技大学1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1人、南洋理工大学1人 |
2023届 | 中山大学7人、清华大学1人、北京大学1人、新加坡国立大学1人、香港大学1人、香港科技大学2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人、中科大3人、南京大学1人、复旦大学1人、哈尔滨工业大学1人 |
2024届(不完全统计) | 中山大学18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4人、新加坡国立大学3人、南洋理工大学1人、中国科学院2人、军事科学院1人、哈工大(深圳)2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人、浙江大学1人、中国航空研究院1人、上海交通大学1人 |
力行致远,逐梦空天!欢迎报考中山大学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