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介绍
华北电力大学,简称“华电”,创办于1958年,有65年办学史。
前身:以北京电力学院为基础成立。
特色: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建立的专门培养电力人才的高等学府之一。
主管单位:教育部。
共建单位:教育部、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全球能源互联网合作组织。
学校性质:公办正厅级重点大学
主校区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回龙观镇北农路2号。
二、校史简介
1958年:北京电力学院成立。
1969年:学校迁至河北邯郸,更名为河北电力学院。
1978年:学校迁至保定,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
1983 年:成立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
1990年: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北京水利电力管理干部学院、华北电力学院北京研究生部实行一体化办学,初步形成“两院联合办学”的北京校区格局。
1992年:北京水利电力经济管理学院更名为北京动力经济学院。
1995年: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校部设在保定,分设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校区
2005 年:学校校部由保定变更为北京,分设华北电力大学(保定)校区。
三、办学条件
截至2024年8月数据:
教学场地
校区数量:2个,北京校区、保定校区。
北京校区:占地面积约15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
保定校区:占地面积约2000亩,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
图书资源
涵盖了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纸质资源:约230余万册。
数字资源:约500余万册。
中外数据库:130余个。
师资力量
专任教师:2090人。
教授、副教授:1272人。
研究生导师:1199人。
博士生导师:190人。
国家级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
教研能力
教学学院:14个。
科研平台: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7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以及44个省部级科技平台及研究基地。
四、学术建设
办学水平
门类数量:6大门类。
门类类别: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法学、经济学。
领域方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
学术水平:“双一流”高校,“211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试点。
专业能力
本科专业:53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4个。
学位授予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
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4个。
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
学科评估
教育部第五轮评估结果:A档:2个,A-档:若干。
重点学科
优势特色学科: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特色优势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利工程等。
大学排名
中国大学软科排名:第50名。
能源电力类高校排名:第1名。
毕业生薪酬指数排名:第30名。
五、招生就学
招生计划
招生类型
普通本科、艺术类、高水平运动队、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类型的招生计划。
招生数量
2023年以来,年招生本科生数量稳定在3000人左右。
近3年的录取分数(北京校部):
2024年:最高分640,最低分600;
2023年:最高分635,最低分595;
2022年:最高分638,最低分598
就学成本
学费
普通专业:5000-6000元/年每人。
艺术类专业:12000元/年每人。
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费:根据合作项目不同有所差异。
住宿费:1200-1500元/年每人。
生活费:约2000-3000元/月每人。
奖学助学
华北电力大学构建了完善的奖学助学体系,涵盖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学费补偿与贷款代偿及其他资助等多方面:
奖学金
本科生:
国家奖学金:每人每年8000元,大二生以上可申请。
国家励志奖学金:6000元/年,专业排名前50%的大二生以上可申请。
设有多种社会专项奖学金,如“国家电网奖学金”、“南方电网奖学金”等。
研究生:
国家奖学金:标准为20000元/年。
学业奖学金:分为不同等级,一等奖学金15000元,二等奖学金10000元,三等奖学金5000元。
学校还设有多种研究生专项奖学金。
助学金
国家助学金:研究生8000元/年;本科生分为不同档次。
社会专项助学金:由社会各界捐赠设立,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助学贷款
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本专科生12000元/年;研究生16000元/年。
其他资助
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学费补偿与贷款代偿等,全方位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