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烈日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有这么一群大学生还奔走在田间地头,依托专业知识施展“十八般武艺”,以青春创意为乡村文旅、生态保护、文化传承赋能。

今年暑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共组建了102支“三下乡”队伍,包括80支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其中,为进一步聚焦“百千万工程”、落实“双百行动”,广东二师与阳江市阳西县结对共建,挂牌成立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工作站,按照“县域所需、高校所能”原则组建了18支突击队,持续探索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

乡村发展需要青年人才,乡村是青年大展作为的沃土。一起为绽放在田间地头的青春力量点赞!

你为谁打call?(可多选) 1.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朝花西拾”阳西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蚝事发生”阳西县程村镇乡村振兴实践团 3.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绿源先锋”绿美广东实践团 4.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春沂三下乡实践队 5.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源环净”乡村振兴实践团 6.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汕头澄海“博科启航”乡村振兴促进团 7.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塘口镇乡村振兴实践团 8.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江阳西“硒望工程 爱润童心”实践团 9.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江阳西“扬光乡村”振兴实践促进团 10.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阳江“霞客行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1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师青年“双百行动”志愿服务团 1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师青年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团 13.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塘口镇“乡研乡建”乡村振兴促进团 14.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花落小禾”广州市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15.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新木铎”乡村振兴促进团 16.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育梦童行“红山未来”乡村振兴突击队 17.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凌晨四点半”广州秀全乡村振兴实践团 18.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青协“云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19.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市大竹湾村“扶瑶直上”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20.广东二师红十字会“医心守望,红心筑梦”花都新雅理论普及宣讲实践团 提交

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朝花西拾”阳西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团队由3名指导老师与19名队员组成,以历史专业为主,涉及汉语言文学、美术教育、计算机教育、体育教育、数学教育等多个专业。团队聚焦人才培养,致力于开发利用阳西县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特色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赋能乡村教育现代化,以高质量教育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教学过程中,团队以上洋镇为中心同步开展了对于阳西历史文化资源的实地调研,及时将调研所得成果形成相应校本课程,实现本土历史文化与课堂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运用coze大数据模型将团队公众号与AI大模型相连接,将调研所得信息数字化汇总,形成具有阳西特色的AI聊天机器人,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查询阳西历史文化知识。

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蚝事发生”阳西县程村镇乡村振兴实践团

“蚝事发生”实践团立足于程村镇红光村当地特色农文旅资源,通过助农直播、电商、为乡镇提供直播培训等新型数字技术,为乡镇提供个性化、年轻化的宣传创作传播与新媒体代运营等服务。

团队通过开展“蚝味甄选——‘短视频+直播’新媒体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应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数字技术,助力红光村在文化宣传和特色海产品销售上与新媒体时代接轨,达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从而推动数字乡村全面建成,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3.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绿源先锋”绿美广东实践团

“绿源先锋”绿美广东实践团汇聚多学科背景,具备生物科学、环境生态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知识。成员们深入阳西县沙扒镇,以支教结合调研的形式,通过教学提升乡村儿童视野、通过调研助力生态环保。团队设计了创新性的环境教育课程,向乡村儿童普及入侵生物防治知识,激发环保热情。

同时,团队通过问卷、访谈和实地走访,精准掌握入侵生物现状,同步监测环境质量,为绿美广东生态提供一手数据。目前,团队已收集当地问卷约300份,访谈当地居民及政府工作人员60余人,正在撰写相关调研报告,并根据已有经验对课程进行完善,进一步提升乡村儿童环保意识。

4.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春沂三下乡实践队

春沂三下乡实践队汇聚了来自文学院、政法系、化材学院等多个院系的24名青年,立足县域需求,整合跨学科资源,开展为期两周的综合性活动。

在支教活动中,团队面向60名初一学生开展经典诵读、诗歌鉴赏、写作训练等语文学科拓展课程30余节,资助政策宣传、“两弹一星”志愿宣讲等5场,趣味运动会、诗词大赛等第二课程活动4场,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在调研活动中,团队走访了塘口、儒洞、织篢三镇多处红色遗址,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梳理红色文化发展脉络,串联各地文化资源,打造集思想引领、知识科普、实践探究于一体的多元红色研学线路,为深入探索红色基因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建言献策。

5.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科源环净”乡村振兴实践团

“科源环净”团队由19位来自化学专业以及其他学科的青年人才组成,致力于以青年之力为生态建设添砖加瓦。团队深入陂底水库进行检测,形成了一份环境状况评估报告,提出了包括加强水质监测、推广土壤改良技术等具体的建议措施

此外,团队通过跨校合作丰富科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当地居民对科普知识与环保事业的认识和理解,以合作共赢的方式共推当地环保事业发展。

6.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汕头澄海“博科启航”乡村振兴促进团

“博科启航”团队成员重点发挥师范生的专业优势,深入阳西县第二小学,开展科学兴趣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基于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铜奖作品——“博科教育 乡村儿童科学教育的启航者”,团队到实地开展实践,围绕“科学浪漫而绚烂,一切热爱源于兴趣”的主题,设计了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实验课,同时注重红色教育渗透,策划了多项实践活动。

7.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塘口镇乡村振兴实践团

塘口镇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是一支集调研、电商和宣讲为一体且具有化学专业特色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将研究课题与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抓住地方富硒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团队分为调研组、电商直播组和乡村宣讲组。

其中,调研组走访塘口镇各村落及各种植基地,深入群众普及富硒知识,并实地取样当地农产品及土壤,测量硒含量以获取数据支持,重点关注测硒及富硒技术和农村富硒品牌推广等关键领域,并根据“百千万工程”结对项目的课题为乡村提供建议,助力塘口镇富硒产业蓬勃发展;电商直播组致力于打响当地富硒品牌,让手机成为“新农具”、让直播成为“新农活”、让土地种上“云端”,助力阳西塘口农产品“出圈”;乡村宣讲组则结合当地特色与科普资源,宣讲富硒知识和粮食安全。

8.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江阳西“硒望工程 爱润童心”实践团

阳江阳西“硒望工程 爱润童心”实践团以“硒泽乡土,筑梦塘口,兴村振乡,一同前行”为行动口号,以建设文化乡村为目标,组建了由学前教育、应用心理、特殊教育专业20余名同学构成的实践队前往阳西县。

本次突击队实践开展“建设文化阳西——爱润童心阳西行、探访人文乡村——红色塘口溯源行、助力富美乡村——万亩富硒田园美”三大系列活动,同时与塘口镇团委对接,开展塘口镇“富硒健康行”文体惠民活动周,在寓教于乐的课程中带领孩子了解蔬菜、当地特色农作物以及硒的作用,培养小朋友爱吃蔬菜饮食习惯。同时,团队不断发掘塘口镇红色文化,借助电商为当地探寻多元发展路径。

9.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江阳西“扬光乡村”振兴实践促进团

阳江阳西“扬光乡村”振兴实践促进团以阳西县为研究示范点,进行实地调研走访,以电商技术为支撑,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串联农产品自然资源,发挥专业智慧,扩大阳西农产品销售影响力,推广互联网+技术,融合乡村振兴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团队服务主要以“实践+调研”为特色进行志愿服务,分为调研分队、直播分队。据统计,团队参与当地龙头电商企业直播共6场,账号流水日均4000元左右,实现香芋、南瓜、粉皮、花生产品售空。

10.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阳江“霞客行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阳西阳江“霞客行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由学校管理学院及其他院系共10名学生组成,聚焦“产学研助推休闲旅游,用文化点亮乡村未来”,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塘口实际情况,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分析、创意策划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掌握其发展需求和资源情况,为塘口旅游文化资源宣传开发贡献力量。

队员们赴当地具有代表性的红色景点进行参观、了解相关情况,并拍摄导游视频对其进行宣传,在视频号发布7个视频、抖音平台发布6个视频、小红书7篇,其中视频总浏览量超4.9万。

此外,团队与当地的旅游、农业从业者以及几位村党组织书记进行访谈,收集现有旅游资源信息和他们对于发展旅游的看法,为调研报告撰写、研学旅游线路设计、政策建议等后期撰写工作提供依据。

1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师青年“双百行动”志愿服务团

音师青年“双百行动”志愿服务团由音乐学院团委音乐学专业学生组成,队员们发挥专业特长,以“美育浸润”助力乡村振兴,打造红色艺术实践平台,用音乐讲好中国乡村故事,为“双百行动”贡献力量。

团队在阳西县文化馆“惠民美育”公益性艺术培训班开展了古筝、钢琴、绘画、舞蹈、打击乐、合唱、书法、小四弦等8项课程,举办了3场“惠民美育”系列讲座,为当地民众带来艺术熏陶。

12.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音师青年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团

音师青年乡村文化振兴实践团主要开展了公益课堂、非遗文化调研、特色音乐采风以及惠民讲座等系列活动,拜访了阳江山歌非遗传承人谭闰瑜老先生,并走入阳西县博物馆深入了解当地文化历史与“阳西山歌”的过往沿革,掌握阳江文化特别是阳西山歌的历史,感受其独特魅力,对阳西山歌传承的现状和挑战作出了分析。

同时,团队还开设了古筝、钢琴、舞蹈、打击乐、合唱、绘画、书法、小四弦8项课程和惠民音乐讲座3场,均取得较大反响。

13.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塘口镇“乡研乡建”乡村振兴促进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阳西塘口镇“乡研乡建”乡村振兴促进团以“周南村—竹迳村—横山村”为调研路线开展实地调研,在杨阳、魏家雯两位带队老师的指导下,为塘口镇设计了各具特色的农房风貌选型图集,并编制成《农房风貌提升策略与设计方案》。

团队坚持“保护乡村、传承文化、提升功能”的原则,注重农房的外立面改造和优化,从色彩选择到材料的挑选,每一处都结合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力求精致美观、结实耐用。

14.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花落小禾”广州市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花落小禾”广州市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是由来自6个不同院系的15名同学以及2位指导老师组成的义教队伍,致力于推动广州市花都区大㘵村流动儿童教育的完善与发展。

通过实地调查,团队了解了当地人员流动的特点以及儿童文化教育水平,以推动乡村流动儿童教育发展为落脚点,为当地学龄前儿童到小升初青少年年龄阶段的学生制定了针对性特色课程,在紧扣“五育并举”教育核心主题的同时,提供科学实验、手语、花样跳绳等特色课程,助力培养青少年探索世界的好奇心与发现美的感知力。

15.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新木铎”乡村振兴促进团

“新木铎”乡村振兴促进团走进花都区三华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公益岭南”国学夏令营为载体,以教育戏剧法为“线”,将国学经典、中华民俗与红色革命文化相结合,用一场“大剧”让学员们在互动中深度感悟经典。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兴趣,团队分别教授《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等国学经典,并将国学生活化的原则贯彻始终,创设了丰富的专题民俗文化课程,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国学之美。同时,团队开设红色文化课程,通过电影、美术等文艺载体把文学艺术与革命传统相结合,探索革命传统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的常态化、长期化、长效化机制。

16.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育梦童行“红山未来”乡村振兴突击队

育梦童行“红山未来”乡村振兴突击队赴花都区梯面镇,开展为期7天的夏令营活动,面向四至六年级约30名学生开展包括学科教育、素质教育的12个板块的课程,通过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乐。

支教之余,团队还成立了一支调研队伍,以“‘体育+’赋兴梯面文旅,激发城镇活力”为主题,对梯面镇景区的徒步旅游资源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其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并提出相关建议

17.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凌晨四点半”广州秀全乡村振兴实践团

“凌晨四点半”广州秀全乡村振兴实践团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广州市花都区委员会、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紧密合作,通过一系列创意满满、寓教于乐的活动,向孩子们普及与校园暴力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反对校园欺凌的意识,加深法治理念和法治意识,服务总人次达176人。

为使课程更加贴近生活实际与具体情境,团队为社区学生带来了一场原创编排黑白灯影剧《破“恶”茧》。该剧围绕主人公夏新与同学在相处交往中产生的系列矛盾与冲突,向同学们传达“拒绝校园欺凌,勇敢做自己”的核心思想。黑白灯影的影子剧以独特艺术形式,展现了校园欺凌的危害与后果,并通过光影变幻的演绎,淋漓尽致地传达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主题。

18.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青协“云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青协“云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团队成员均来自广东二师青协,具备多专业复合型的人才优势,在海珠区养老院开设漆扇等非遗手工系列课程,以艺术疗愈的形式丰富长者日常生活,为长者带来陪伴与欢乐。

着眼于海珠区长者实际需求,团队广泛开展调研并收集数据,总结出当前社区与养老院在基础设施方面所存在的部分问题和长者实际需求,以进一步挖掘非遗文化对于丰富长者生活的实际作用,便于后期持续为长者带来更多非遗系列课堂。

19.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清远市大竹湾村“扶瑶直上”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

清远市大竹湾村“扶瑶直上”乡村振兴促进实践团由刘俊威、莫淑莹2位指导老师带领开展活动,共有20位成员,均来自广东二师团学组织的学生骨干及校艺术团,涵盖美术教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语文教育等专业分为教育组、文化艺术组、宣传调研组3个小组开展活动。

教育组的成员准备了一系列涵盖舞蹈、手语教学、课程辅导、少儿书法、创意手工等内容的趣味课程,还结合瑶语开展“瑶族语韵”普通话课程;文化艺术组的成员致力于村貌美化,结合当地瑶族元素绘制了富有特色的墙绘,并创作一系列设计作品,包括“山苍子”logo设计、村标设计、旅游线路手绘图、村史海报和冬菇科普海报等;宣传调研组的成员则整理了清远市连南县大竹湾村的发展变迁史和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情况

20.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红十字会“医心守望,红心筑梦”花都新雅理论普及宣讲实践团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红十字会“医心守望,红心筑梦”花都新雅理论普及宣讲实践团由语文教育、英语教育、科学教育、应用心理学教育和社会工作等多个专业的成员组成,联合花都区人民医院青年医生团队,通过支教、义诊、调研、宣讲等方式传播健康知识,用专业知识服务社区发展。

团队成员向当地学生宣讲包扎、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和鼻出血、肚子痛、小腿抽筋、运动后的注意事项等,并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调研方式,深入了解当地的膳食习惯和健康状况,联合医院开展义诊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专业的医疗服务,提高居民健康知识水平。

南方+记者 姚昱旸

实习生 王妍程

通讯员 刘黎莉

【作者】 姚昱旸

广东教育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