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智造,正在重构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近日,暨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国家级青年人才徐晓文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最新研究成果,解锁行业“新成就”。

本次成果发布,以包装工程专业2022级本科生郑皓元、王杰生为共同第一作者,导师徐晓文为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暨南大学包装工程学院为唯一通讯单位。学院院长黄世清对该论文的撰写及后续修改给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指导意见,同时论文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资助。

该研究制备了一种单宁酸增强丙烯酰胺/海藻酸钙双网络水凝胶。该水凝胶具有超高拉伸性能,其断裂伸长率超过4000%、韧性可达惊人的102 MJ/m³及优异的抗撕裂性能(撕裂能可达1500 J/㎡)。

由于单宁酸的存在,所制备水凝胶更是具有优异粘性,抗氧化与抗菌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抗菌率超过99%。最主要的是,当该水凝胶与中性红结合,可以实时、灵敏且有效地监测猪肉新鲜度

该研究有望为食品行业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智能包装解决方案,助力解决肉制品腐败初期被误食而危害健康等问题。

高机械性能凝胶的制备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登上国际顶刊,不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更是学校包装工程学院继21级本科学生发表一区TOP论文之后,又一SCI一区TOP期刊佳作的成功发表。

21级本科生陈铭善为第一作者,关于抗菌水凝胶的制备示意图

凝胶研究备受高校学者关注,尤其在生物医学、柔性电子、环境工程等领域展现出了巨大潜力。近年来,暨南大学积极推动学科“高原”上建“高峰”,紧抓研究“热点”,学校理工医等多学科都对水凝胶展开探索,取得显著成就。

化学与材料学院罗丙红/丁珊团队构建了一类具有光热效应和生物活性剂多效联合核/壳水凝胶,通过体外成骨分化实验,为“时序调控”性骨肉瘤治疗相关骨修复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以期实现早期抗肿瘤、抗菌,后期促骨再生的“时序调控”治疗骨肉瘤相关骨缺损的目的。

核/壳水凝胶的设计思路与多重生物活性。图源:高分子科技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郑小飞,成功开发了一种基于ZIF-8负载Que的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其具有润滑性和双重响应性,可以通过重塑微环境来促进骨关节炎的治疗;此外,还能反过来减轻滑膜关节炎症,抑制软骨退化,并促进关节炎的修复

MH/CSM@ZIF-8@Que水凝胶的制备及治疗机制示意图。图源:水凝胶

……

一项项科研成果的背后,是学校组建的雄厚师资队伍。自2015年起,暨南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高层次人才大幅增长,目前获得省级及以上人才项目人员占专任教师的13%。现有专任教师2825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兼职)8人、境外院士(含兼职)7人等,各界大咖“坐镇”暨南大学,他们带领着青年学子不断开垦科研新天地,让科研之花持续盛开在暨南大学这片学术沃土之上。(数据截至2024年11月)

凝胶“研究团队”的卓越贡献,是暨南大学持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优化科研创新体系的“冰山一角”。面向未来,学校将不断加强人才团队建设,让更多本科学生走进科研实验室,助力我国高水平科学技术自立自强。

欢迎关注“暨南大学招生办公室”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