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新成立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作为高等教育新机制体制办学的新生事物,迎来了社会各界无数期待的目光。那一年,400余名新生、在建的教学楼、道路旁刚栽的小树苗,无一不映射着希望与梦想。
1999年9月,学院初创期首批员工举行升旗仪式
2000年夏天,学院科技楼还未完工,南校区仍是一片弹丸之地。每天清晨七点,仪仗队踏着庄重的步伐,伴随着国歌的旋律和施工敲打的声音,旗手将迎风摇曳的国旗缓缓升起,朝阳下那简朴的升旗仪式,却是陪伴城院20年一路走过的“元老级”师生们,记忆中最庄重的时刻。
回首二十年,这批“元老”,有些已经荣休,有些已不在城院工作,而仍有一些依然奋战在学院一线,为这片热土挥洒汗水,一路见证了学院蒸蒸日上的发展历程。难舍20年,是属于他们的城院幸福!
一路见证、陪伴与付出
她说,“这是我的荣幸!”
章雯燕,1999年入校,现于纪检监察办公室、审计办公室工作。
从杭州大学计算机院应聘来学院的章雯燕老师担任了第一届学生计算机3班的班主任,“第一年招生400多人,学生数少,老师的精力全部集中在学生身上。”
回忆当初,章老师笑容洋溢,“每逢值班,我肯定会到学生的寝室溜圈,因为挂念他们的生活状态,常常会和他们谈心,从学习到感情生活事无巨细。”转眼曾经懵懂的新生毕业已有十余年,但其中不少还和章雯燕保持着联系,就在采访的前几天,她还收到了学生寄来的明信片。
章雯燕与计算机专业9903班同学合影
“我特别喜欢和学生打交道。”章雯燕说,后来她的工作岗位多次调整,接受记者采访时,她任学院纪检监察办公室、审计办公室的负责人(现已离任),“接收来自学生或者老师的投诉和建议信息,也算是在另一个平台上和学生联系吧。”
最初几年,章雯燕曾是学院台州招生小组的小组长,一开始她听到过许多质疑的声音,“当时有一位中学校长问,城市学院这个名字好像没有印象,是好学校吗?我一直竭力向他解释,我们学校是杭州市政府和浙江大学合作创办的,依托浙大、立足杭州,名城名校合作办学,怎么就不是一所好学校呢?”
经过20年的打磨积累,章雯燕深刻感受到,学院的声誉有着多么显著的提升。“后来,这个校长再次找到我,原来他的儿子打算填报我们学校,因为在专业选择上摇摆不定,让我为他们提些意见呢!”招生咨询摊位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门庭若市,直至现在,学院转设公办普通本科高校进程持续推进,“大家一听到城市学院,都赞不绝口,好多学生和家长慕名而来。”
从初创期到发展期,章雯燕陪伴和见证着城院的一路发展。“我认为我是一名建设者。”有段时间,章老师负责招标工作,为学院的硬件设施投入了大量心力,“图书馆的一砖一瓦、教室里桌椅板凳都是我们亲自挑选的,在设计方面,我们也走在全省乃至全国高校的前列!”
能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献计献策,为学院的声誉提升贡献一份力量,章老师收获到了别样的成就感,她说,“这是我的荣幸!”
投身“染缸”建设,
带领学院会展专业蓬勃发展
郁全胜,1999年入校,现任传媒分院会展研究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
郁全胜老师对学院的首任院长鲁世杰提出的“染缸理论”尤为记忆深刻,“全国各地的学生到学院学习,都能被培养出一种基础的素质。所谓‘缸’,就是底蕴,因为分数高低、性别差异、地域文化差别导致的个性化差异一定会有,但在这个‘缸’里,所有接受浸润的学生在为人处事上、学术上的态度,都能扎扎实实。”
深受这个理论的影响,郁老师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染缸”的建设中去。他曾任学院第一任团委书记兼药学班班主任,建院之初,没有社团组织,校园文化匮乏,他着手建立城市理想网站,时刻关注着学院与浙大的交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浙大的文艺汇演和体育赛事,尽可能地把浙江大学的人文传承带到城市学院。
2000年开始,杭州恢复举办西博会,可会展人才缺乏成为了教育界人才培养的大短板。学院紧跟社会需求,于2002年在广告专业里设置会展方向,并与西博办签订了战略协议,成为会展人才培养的大本营。
2006年,杭州举办第一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郁全胜受命筹备这两个盛大的活动。以此为契机,他回校后,参与建设会展专业,同时设立杭州城市会展研究发展中心,为学院乃至杭州市会展人才的培养立下了汗马功劳。
2010年,上海世博会召开,郁全胜担任杭州馆的执行馆长,带着来自学院各个分院的学生,代表杭州,参与到前期的活动策划和后期管理营运中。
郁全胜与联合国副秘书长阿瓦尼·贝南先生合影
“因为要负责引导国外的游客,学生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锻炼中,他们的英文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都有极大提升。后来,他们中有远赴国外深造的,也有被阿里巴巴相中入职的。”
2016年,在杭州 G20期间举办的B20会议(二十国集团工商界活动)中,郁老师任杭州组委会办公室的副主任,在包括会议筹备在内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带领学院20名学生全程参与其中,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6年,郁全胜与市贸促会会长蒋建安及B20峰会部分同事合影
从2007年至今,郁全胜始终孜孜奋斗于杭州会展发展的前线,是见证人更是建设者。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在他与同事的带领下,从初生幼苗,到获得社会上的一致认可,且认可度全国领先。
从学生到老师,
她被“城院幸福”圈住
赵君波,药学专业2003届毕业生,毕业后留校,现任医学院学工办主任。
“我是和城院一起成长的。” 医学院学工办主任赵君波老师这样总结她在城院的岁月。
1999年入学成为学院第一届学生,赵君波毕业后选择留校发展,她称这是“偶然中的必然”,偶然在于这个念头之前未曾有过,必然在于求学期间,她就有团委学生工作的经历,并且有幸成为学院第一批被发展的5名学生党员之一,“刚进校时,人很少,学生可以和老师近距离接触,互相都非常熟悉,我的考察期是从那时开始的。”
2001年,赵君波作为学生代表为来院做讲座的金庸先生献花.
20年历史的城院,给了赵君波满满的幸福感。
“我们这一批学生,对城院的情感特别浓厚。尽管学院师资和设备都有限,但对学生的用心是能感受出来的。”赵君波是药学班18名学生的一员,“我们和浙大共享师资、实验室,每次上专业课的时候,学院会派一辆专车接送我们到老浙江医科大学所在的浙江大学湖滨校区再返回。我们当时都戏说,这待遇规格高啊!”
2004年,赵君波与当地学生张惠(后受其资助考取松潘中学)
在热务沟中心校内合影
当时校园小,但是“大牛”来校开讲的场合很多,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上的潘云鹤,还有张浚生、金庸、巴德年等泰斗,以及朴树、范玮琪、李泉等名人明星。
赵君波以及同届的四百多名同学对校园的一草一木都爱得深切,毕业那年,第一届学生以班级为划分,在慕贤楼前朝南的道路两旁,种下了一棵棵白杨树,“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瞧上一眼,从那时开始感觉到,学院的建设有我们的一份力。”
毕业后在团委任职两年多,赵君波在适应身份转变的同时收获幸福感。为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号召,赵君波一手策划并创办了“西城心旅”学生实践团队,通过社会实践支教的方式,增进同学们对西部地区教育的了解,厚植家国情怀,后来她又成为了协会的指导老师,她说:“我觉得这件事情非常有意义,因为看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真实案例,有来自队员的,也有来自西部孩子的。”
2009年,恰逢军训,参加西部支教志愿活动回来后的团队,走访各宿舍楼,回收军训服并出售,获得一笔资金,全部用于支援西部发展。2012年,赵君波见证了“西城心旅”的一次跃升。团队以工作积累为基础,凝练出白开水公益文化,即把公益当成喝白开水一样自然而纯粹,参加杭州市十佳校园文化品牌评选并成功入围。
2009年,学院十周年院庆时做接待工作
“我在诸多的校友中并不是最优秀的那个,但能够作为其中的一份子,亲身参与学院建设,与学院同成长,这让我感到无比的荣幸与自豪!”赵君波说。
文字 / 陈可茵
今日编辑 / 高涵雨
责任编辑 / 郭佳
出品:
告诉大家你也在看 Z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