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朱荣林
作者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咨询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上海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嘉兴发展规划院名誉院长。
有诗云:“初生不怕山中虎,更老惟思陌上泥”。其素描的孺子牛,形象地诠息了初生无畏、终老无悔的形象,用以寄语嘉兴南湖学院,颇感贴切。
嘉兴南湖学院正式挂牌已届23年,现占地约604亩,下设13个二级教学单位,32个本科招生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8900余人,专任教师460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占比25.87%;博士以上教师占比41.74%。
学校现有省一流学科2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建有经济管理实验中心等11个省级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9亿元。闻世仅23个春秋,能在名献文邦之地横空出世一所如此质地和规模的高校,在我国高校发展史上是难能可贵的。
历史证明,学校冠名易,符实难。值此嘉兴南湖学院历史性转型发展之际,我对学院未来发展的起点寄语两点哲理思考:
一是当人们面临两条路可供选择时,尽量选择艰难的路走,因为易走的路往往是下坡路。
二是"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
这后一句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其意铨释过来就是说,你要改变过去和走向未来,必须研究,而不是淺析过去。唯此,才能从根子上告別传统办学模式,走上独立创新发展之路。
哲学家康德说过,我不得不悬置知识,以便给信仰腾出位置。一所成功的大学,其建校之初就应有自己坚定的信仰,进而才有抱负,再而形成创业精神和工作作风。信仰与建校进程共生辅成,它既体现在建校方向的决策过程中,又是建校历程物化的沉淀。
从此意义上评说,学校奠基团队留给后人的是两所大学:第一所是实体性的大学,第二所是隐匿其中的理念性大学,包括了信仰,抱负和精神。正如古希腊哲学大师柏拉图所言:“实体世界背后有一个理念世界。”
二,办学定位决定学校层次嘉兴南湖学院“应用型、服务性”的发展定位,“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使学校发展与嘉兴城市经济发展相捆绑,其优势是服务对象明晰,任务来源稳定;缺陷是容易制约学校教育体系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但是,当我从今年8月该校制定的《嘉兴南湖学院 数学能力提升课程体系思维导图》中得了慰藉。当然,导图指向与实踐导向的日后博弈,实属难免。因为,这是一所大学动态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学校今天的动态创新积累,是为动态升级后的未来“伙伴”服务。
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师生变得深奥,而恰恰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这个世界的道理。达尔文、爱因斯坦、黑格尔,马克思就是最天真的人。
课程设置既要服从于知识边界的人为切割,更要服从于知识整体性的內在关联度;既要服从于学生毕生求知精力的有限性,更要服从于学生求知欲的无穷天性。大学设立必修课之外的大量选修课,就是顺应人类求知欲之需的结果。
这种课程结构体系,对于迫切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及现代服务业为重要方向的嘉兴经济而言,无疑是有助于构建市、校之间"城市共生型”关系之必需。需要指出的是,城校"共生”,既指彼此同存,更指互相共进。
四,嘉兴南湖学院“产业伙伴型”发展定位的前置条件,是要正确认知和把握“伙伴”发展方向及其需求作为嘉兴南湖学院服务对象的产业“伙伴”,其动态性的趋势有三:
一是嘉兴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
二是嘉兴企业无时不在进退市场;
三是基于优势资源的嘉兴新兴产业正待催生崛起。
正确解读嘉兴经济,决定着南湖学院发展方向和服务质量。解读的方法,是要认真学習和研究发展嘉兴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史。正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过:“最伟大的教师是历史。”
嘉兴人不熟知嘉兴悠久文化和经济发展史,是一种人文不幸。以文化发展史为例,据考古学家揭示,嘉兴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完整地保存了崧泽文化两期五段的全过程。又据考古证明,这里曾经孕育过我国辉煌的史前文明,尔后,又有吴越文化和近现代的红色文化。这是一笔取之不尽的嘉兴隐形财富,有待后人开发。
在历史文化存量资源的评估上,人们一直误以为嘉兴逊色于姑苏,其实这是误解。因此,我曾多次建议过市委市府充分挖掘、整理、保护和配置嘉兴悠久历史文化,为嘉兴文脉的系统传承拓宽社会广角。
嘉兴经济解读层面有二:一是理念层面。二是技术层面。
归起来的判断是,嘉兴经济发展速度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但产业门类多半为同质性的存量经济为主导。
相比较而言,嘉兴基于差异性优势资源的流量经济发育不足,这是嘉兴未来实施赶超友邻所潜藏的巨大空间。这种空间表现为资源配置的效率,其中包括理念上的初心资源配置效率,物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几何中心区位资源的配置效率,太平洋沿岸岸线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及古、现代文化系列资源的配置效率。
认知理念跃升产生的爆发力是巨大的。嘉兴自身发展优势的充分发挥,其必然结果是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其合理分解与重组将是必然的大势。这种未来走势的进程之所以尚不理想,皆因受制于我国传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指标体系的粗放性。
因此,有理由相信,随着制度创新进程的加快,经济转型能量的释放只是时间问题。可以预知,嘉兴未来新兴产业体系的形成,对嘉兴南湖学院“共生型和伙伴型”定位的需求结构的升级,将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初心资源是对红船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嘉兴其他所有优势资源得到有效配置的前置条件。初心资源的灵魂就是“敢为天下先”,即勇创从无到有之业绩。在建国后的历次重大转折关头,初心资源之所以会从嘉兴南湖流向了外地,呈现墙内开花墙外香之势,其源盖决定于资源流向规律,即从配置水平低的地区流向配置水平高的地区。
图五,作者(右三)在市政协副主席盛全生(右二)陪同下,正在听取嘉兴南湖学院党委书记倪沪平(左二)介绍学院规划远景
初心资源流出嘉兴的轨迹,我曾在一年前“嘉兴人大会”上回首过。今天重述,是为醒示后人。
诸如:当改革开放进程从城市转向农村之际,率先探索创新全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凤阳模式”出现在安徽滁州,并不在嘉兴。
当全国乡镇企业苦于智力资源投入无门时,率先创新全国智力跨省流动影响最大的“苏南模式”,出现在苏州,也不在嘉兴。
当农村非农产业面临落后的产业组织形式制约时,率先垂范全国以家庭工业和专业化市场的方式发展非农产业的“温州模式”起源于温州,又非嘉兴。
当外向型经济苦于缺失转口贸易政策支持时,发挥临港(香港)优势率全国之先成功发展转口贸易的“华南模式”在广州,更不在嘉兴。
我从成功者的职守思维中感知,他们信守的格言是:“群处把住嘴,独处守住心”。因为,安静才能摆脱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和干扰。
今天之所以在此筆示,是因为冠名“南湖”的嘉兴南湖学院应秉持广思、多干、少言的行为逻辑,从教书育人的高度,重振南湖精神。南湖精神的核心是初心资源,它是学校"镇校之宝”。
嘉兴南湖学院冠名初衷的关键词有三:嘉兴,党的诞生之地;南湖,红船起锚之地;学院,嘉兴后备人才成才之地。
因此,嘉兴南湖学院应当是嘉兴红色文化,嘉兴初心之志,嘉兴红船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她决定着学院发展定位、发展精神、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
1905年我国废除科举制度,被美国人吉尔伯特·罗茲曼评价为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因为,这种转折大致相当于1861年沙俄废奴和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后不久的废藩。历史上,大凡制度性的存废,大至政体,小到学制,均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漫长探索的渐变过程,它犹如涓涓细流汇成江河的过程一样。
这种变迁,往往又是从底层悄然起始,以纤尘小事试水,事成利全国,事失无大碍。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角度判断,我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非仅限于某项技术,或是发明,或是教学课程的设置,而在于稀缺资源配置过程中的社会平台的互动效率。
当我看到我国长期以来产业平台、教育平台和技术平台的失联,产、学、研之间互为脱节的攺观之势,悄然在嘉兴南湖学院科教互动中初露端睨时,我有理由相信:只要鍥而不舍,不懈努力,那么,告别我国传统高等教育制度和管理模式新时代的到来,决非奢望。
本文结尾,我斗胆希冀:未来我国高校发展史,从此不再步先秦之后治学的步履,沦为一部不断地把岁月和才华消耗在注经发达国家高校文献的历史。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