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面临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学科建设上。

其传统强项专业显得较为薄弱,以几座标志性建筑为例,除了主楼信息馆外,机电、冶金、采矿及建筑等馆所的名称听起来便让人感到头疼。

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大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并不理想。医学领域的缺失尤为明显,生物学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仅有一个偏向仪器方向的生医工程。

农学专业的空白也令人遗憾,尽管该领域就业形势严峻,但对于提升学校整体排名却有着重要作用

文科与工科之间存在显著差距,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文科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低于工科中最冷门的专业如采矿十几分之多。

从主观层面来看,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领导层的变化也影响了外界对东大的观感。

这些年经历了两位校长更迭,其中一位因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打瞌睡而广为人知的老八旗老赫头退休时,许多教师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欣慰,另一位则是华中科技大学出身的丁烈云,他的到来似乎是为了填补985高校校长职位空缺,并最终回归母校执掌大局。

在过去几十年间,东北地区面临的种种问题同样反映在了东北大学身上,保守主义加上频繁的人事变动使得该校在评上985后的头十年内进展缓慢。

再来看看重庆大学的情况:首先是其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的尴尬处境,三个自定项目均处于边缘位置,机械工程排名第八、电气工程第五名、土木工程第七名。如果事先就知道需要自定名额的话,或许给这三个学科各增加一个名额就能避免这种尴尬局面的发生,但这更像是上级部门给予的一种警示。

虽然重大没有特别突出的专业领域,但其工学部覆盖广泛且实力较强,拥有超过20个B级以上学科,其中ESI排名前万分之一就是最好的证明。

东大虽有自动化这一亮点,但整体而言仍略逊于重大。

尽管两校同属建国后确立的重点工科院校,但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过程中,重大表现得更为出色,不仅在工科方面保持领先,在法学、经济学、工商管理、新闻传播乃至艺术类等多个非工科领域也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不过总体来看,这两所学校都属于末流985之列,彼此间并无明显档次区分。

尽管如此,毕竟能够成为双985高校毕业生,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来说无疑是一大加分项。

东北大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控制科学与工程获得A+等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得A级,软件工程则评为A-。

对于一所地理位置并不占优的工科985高校而言,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重庆大学的土木工程和兰州大学的生态学均获得了A+评级,但东北大学控制的学科含金量显然更高。

尽管重庆大学的经费远超过东北大学,从整体学科评估结果来看,湖南大学有5个A-和7个B+,重庆大学3个A-和14个B+,东北大学1个A、3个A-和5个B+,而兰州大学则是1个A+、1个A和8个B+,四校实力接近难以量化比较,但考虑到专业的热门程度,兰州大学似乎略显劣势。

再加上学校的定位差异:重庆大学与兰州大学均为双一流A类副部级院校,湖南大学与东北大学为双一流B类正厅级,尽管最新一轮双一流已不再区分AB类别,但之前的区分仍对部分省份的选调生政策有所影响,且尚未作出调整。综合以上因素考虑,重大与湖大东大的地位大致相当或略高于兰大。

兰州大学虽然地理位置和专业设置不尽如人意,但似乎经费比东大更充裕。

东大不仅地理位置不佳,而且经费紧张,导致学校整体经济状况不佳。

东大A+大学的计算机、软件工程以及机械和材料科学都颇具实力,特别是在冶金、采矿等领域与中南、矿大、北科等高校共同占据领先地位,该校在有限资源下仍能维持多个高成本专业的不易之处。

观察东北地区的985高校可以发现,这些学校普遍缺乏具有行业背景支撑的核心强势学科,尤其是电气工程方面。

哈尔滨工业大学虽然电力电子方向较强,但在电网行业的影响力上并不突出。

如果大连理工或东大能够在电气工程领域有所突破,那么它们的招生热度将显著提升。

对于这两所院校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并非增设医学院,而是加强电气工程专业建设。

作为工科为主的985高校,拥有强大的电气工程系至关重要。

东北大学过于依赖少数几个特色专业来吸引学生,虽然这些专业确实出色,但毕竟名额有限,难以惠及更多学子。

各位对此有何看法?

#2025考研指南#